事實上,在腫瘤防治專家的眼裡,這些所謂的癌症先兆絕大多數都不靠譜。今天就帶大家清一清都有哪些不靠譜的說法。
1、長期便秘是大腸癌的先兆:不靠譜相信很多都看到過這種說法,不僅如此,“先兆表”中還說“大便乾燥也不是好現象”,因為在腸子裡的摩擦力大,刺激多了,就會長腫瘤。這兩種說法其實都不靠譜。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覃宇周介紹,便秘跟大腸癌沒有必然的聯絡。便秘是腸子個性的一種表現。腸子像人一樣,有不同個性,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些人腸子外向,每天都排便。更有過於活潑的腸子,每吃一餐都會排便。內向的腸子則可能兩三天甚至更久才排一次便。除此之外,大便次數的多少,跟飲食習慣和性質也有關係,說這是大腸癌的先兆,就有些危言聳聽了。
2、乳房大小不對症是乳腺癌先兆:不靠譜“先兆表”還告誡廣大女性朋友,兩邊乳房不對稱,比如一邊大一邊小,那就出大事了,是乳腺癌的先兆。大小不一樣,說明有腫瘤在裡面生長。
其實跟不靠譜的癌症先兆相比,層出不窮的致癌食品“黑名單”更讓人頭疼。市民蔣女士說,對這些資訊,她以前是“寧可信其有”,小心為上。可是到後來發現行不通了,因為越來越多的食品上榜,“簡直不知道還有什麼是能吃的了”,今天也來一起看看。
3“酸性食物”會導致癌症:不靠譜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酸性食物則是癌症之源。這個說法流傳很廣,認為“酸性食物”會導致人的血液變酸,繼而增加患癌症的風險。而癌細胞不能在過度鹼性的環境中存活,所以吃鹼性食物讓身體環境偏鹼性,就能避免患癌。於是,各種食物都被貼上了酸鹼“標籤”:豬肉、牛肉、雞肉、米、面等是酸性的,蘋果、香蕉、海帶、菠菜等是鹼性的。
事實上把食物分為酸性和鹼性,提倡多吃鹼性食物。這樣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目前沒有真正的研究來說明酸、鹼性食物的利弊。實際上,人體本身具有酸鹼平衡的調節體系。比如打一場球,身體會產生酸性物質,但很快就會透過這種調節體系代謝掉。吃進去的食物也一樣,會經過複雜的消化分解,如胃酸是酸性物質,腸液是偏鹼性的。
那些說“癌細胞不能在鹼性環境裡存活,所以要把身體調成鹼性”,這種觀點根本就說不通。癌細胞確實不能在過度鹼性的環境中存活,問題是身體裡的其它細胞也一樣。把癌細胞“鹼死”的同時,其他細胞也得死。吃水果蔬菜等食物對健康固然有益,但絕對不是因為它能改變身體的酸鹼度。所以這種說法有點過於片面了。
難道就沒有一個可信的?當然也不是,這3種說法還是有一定依據的!1、腫瘤標誌物是患癌訊號廣西醫科大一附院肝膽外科主任覃曉介紹,肝癌的發病與這些網傳的“先兆”不一樣。目前的臨床經驗表明,早期的肝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能感覺到症狀的基本已是中晚期。但也有一些科學、靠譜的方法能幫助我們提早發現“癌苗子”。
肝癌發病的早期,身體內確實會發生變化,這些“苗頭”只有透過醫學檢查才能發現。甲胎蛋白(AFP)是一個腫瘤標誌物,這個指標的異常升高是發生肝癌的危險訊號。此外,感染乙肝病毒的人也是肝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體檢,觀察。
一般來說,早期的肺癌也基本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可以留意到發病過程中的一些蛛絲馬跡,比如長時間咳嗽、痰中帶血、低熱、胸痛、胸悶、發熱、消瘦等症狀。但要想盡早發現肺癌,最有效的辦法還是體檢。
2、吃肉多易患大腸癌大腸癌的發病實際上跟肉類飲食過多有關。肉類的代謝產物中含有一些刺激性成分,容易刺激腸粘膜,產生病變。如果出現血便、粘液便、黑便(柏油樣大便),或是大便習慣發生改變,如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等,就要警惕可能是大腸癌的表現。
腸息肉也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約有 80%的大腸癌是由息肉發展而成的,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最容易發展成癌症。專家提醒,有家族性息肉病的人,最好到醫院接受腸鏡檢查,及早處理。
3、警惕乳房腫塊據介紹,真正的乳腺癌早期症狀包括乳房腫塊、乳頭溢液、乳房面板改變等。發現這些問題,就要警惕有可能是乳腺癌的表現。
專家提醒,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經來潮早(早於 12 歲),絕經遲(遲過 55 歲);高齡未婚,婚後未育,生育後未哺乳,長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絕經後肥胖等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醫院接受乳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所以當身體出現異樣時,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隨便聽從網上一些無根據的說法而混淆視聽,一定要認真辨別,必要時及時到醫院就診,才不至於延誤治療。
#癌症##腫瘤##謠言粉碎機##健康守護者##健康科普排位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