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的筋
起於足的小拇趾,上行並結聚於足的外踝,再斜行向上結聚於膝部;循行於足跗下,沿足外踝的外側,結聚於足跟,又沿足跟上行而結聚於膝膕內。
它另行的一條筋,結聚於腿肚的外側,上行進入膕窩的內側緣,與前一支筋並行,上結於臀部,再上行經過脊柱兩旁,至頭項;由此分出的支筋,另行入內並結聚於舌根。
其直行的支筋,由項上行而結聚於枕骨,再至頭頂,然後下至眉上,結聚於鼻的兩旁。
由鼻分出的支筋,像網路一樣圍繞而上至眼胞,然後向下結聚於顴骨處;又一支筋,由腋後外側,上行而結聚於肩髃穴處;另一條支筋,由腋窩,向上出於缺盆處結聚於耳後完骨部;還有一條支筋,由缺盆部另出,斜行向上出於顴骨部。
由本經筋所引起的病證表現為:
足小拇趾及足跟疼痛,膝膕部攣急,脊背反張,項筋發緊,肩不能抬舉,腋部牽扯缺盆部輾轉疼痛,肩部不能左右搖動。
足少陽膽經的筋起於足的無名趾端,上行而結聚於外踝,並沿著脛骨外側,向上結聚於膝部外緣;其支筋,另起於外輔骨,上行至髀部時,分為兩支,其行在前面的,結聚於伏兔之上行在後面的,結聚於尻部;
它的直行筋,上行至肋下空軟處,再至腋部的前緣,挾胸旁乳部而結聚於缺盆;又一直行筋,向上出於腋部,經過缺盆,行於足太陽經筋的前面,沿著耳後,上抵額面,在頭頂上相交,再下行到頷部,然後又向上結聚於顴部;另一條支筋,結於眼外角,為眼的外維。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為:
足的無名趾抽筋牽引至膝的外側,膝關節僵直,膝窩裡的筋拘緊,並牽引到前後的髀部和尻部,又向上牽及肋下空軟處和軟肋部疼痛,再向上牽引缺盆部、胸旁乳部、頸部等處,使所有連結的筋都感到拘急。
如果從左側向右側維絡的筋拘急時,右眼就無法睜開,這是因為本筋上行而過頭的右面與蹺脈並行的原因,另外左側的筋與右側的筋相連結,如左側的筋受傷,右腳就不能活動。
以上現象稱為維筋相交。
足陽明胃經的筋起於足的中趾,結聚於足背,沿足背的外側斜行,上行至輔骨,結聚於膝的外側,再直上而結聚於髀樞,然後沿脅部,聯屬於脊柱;
其直行的一條筋,向上沿脛骨而結聚於膝部;
由此又分出的支筋,在外輔骨相結聚,並與足少陽經的筋相合;
其直行的筋,上沿伏兔而結於髀,在陰器相會合,再向上散佈於腹部,至缺盆部結聚,然後上沿頸部,挾口而行,至顴部會合後,又向下結聚於鼻部,上與足太陽經的筋相合,足太陽經的筋是上眼胞的綱維,足陽明經的筋是下眼胞的綱維;它的支筋由頰部結聚於耳前。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在:
足的中趾及脛部抽筋、足部顫動及強硬不適、伏免部轉筋、髀前部腫、陰囊腫大、腹筋拘急,並向上牽引缺盆及頰部,使口角突然歪斜。因受寒引起筋拘急的,就會令眼閉合;因受熱而導致筋馳緩的,就會使眼無法張開。頰筋受寒,就會牽引頰部,使口張開不能閉合;頰筋受熱,就會使筋馳緩舒張、無力收縮,以致口角歪斜。
足太陰脾經的筋起於足的大拇趾內側的尖端,上行而結聚於內踝;其直行的一條支筋,向上結聚於膝內輔骨,再沿大腿內緣,於髀部交結後聚會於陰器,又上行至腹部,在臍部相結聚,然後沿著腹裡,結聚於脅肋,並散佈於胸中;其內部的支筋,附著於脊柱。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為:
足的大拇趾疼痛牽引至內踝痛,或抽筋痛、膝內輔骨痛、大腿內側及脾部作痛,陰器有扭轉痛感,並向上牽引臍部和兩脅作痛,甚至引起胸的兩旁和脊內痛。
足少陰腎經的筋起於足小拇趾的下方,與足太陰脾經的筋合併後,沿內踝骨的下方斜行,結聚於足跟,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筋相合而上行,結聚於內輔骨下,並在此與足太陰經的筋合併,再沿著大腿的內側上行,結聚於陰器,然後沿脊內,夾脊柱骨上行至項,結聚於枕骨,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筋相合。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為:足下轉筋,以致本經筋所到之處都疼痛、抽筋。病在足少陰經筋的,以癇症、拘攣、痙症為主要症狀;病在背側的不能前俯;病在胸腹側的不能後仰。所以患陽病則項背拘急,腰向後反折而身體不能前俯;陰病則腹部拘急,身體就不能後仰。
足厥陰肝經的筋起於足的大拇趾上,上行而結聚於內踝之前,再上行沿脛骨結於膝內輔骨的前方,然後沿大腿內側,結聚於陰器,與其它經筋相聯絡。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為:
足的大拇趾疼痛牽引內踝前疼痛、內輔骨痛、大腿內側痛並且抽筋、前陰功能障礙。如傷於房室,就會導致陽痿;傷於襄邪則陰器縮入;傷於熱則陰器挺長不收。
手太陽小腸經的筋起於手的小拇指的上端,結聚於手碗,再沿前臂內側上行,結聚於肘內高骨的後方,如用手指彈拔此處的筋,小指就會有痠麻的感覺,再上行入內結聚於腋下;它的支筋,向後沿腋窩後緣,上行繞過肩胛,經過頸部,出於足太陽經筋之前,結聚於耳後完骨處;由此處分出的支筋,進入耳中;其直行的筋,於耳上出,下行結於頷部,又上行聯屬於眼外角。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為:
手的小拇指疼痛牽引肘內側高骨後緣疼痛、沿臂的內側至腋下及腋下後側都疼痛、肩胛周圍及頸部疼痛,並引起耳中鳴痛,牽引頷部使眼睛無法睜開,要過許久才能看東西;若頸筋拘急過甚,就導致筋痿、頸腫等症。
手陽明大腸經的筋起於手的食指之端,結於腕部,沿臂上行並結於肘部的外側,再經過臑部而結於肩髃;它的支筋,繞過肩胛,挾脊柱兩側而行;其直行的筋,由肩髃上至頸部;出於手太陽小腸經筋的前方,再至左額角,絡於頭部,然後下行到右額。另一條支筋,上行於頰部,結聚於顴骨部。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為:
本筋經所經過的部位,出現疼痛、抽筋、肩不能抬、脖頸不能左右轉動。
手少陽三焦經的筋起於手的無名指端,結聚於手腕,沿臂上行並結聚於肘部,再向上繞臑的外側,行至肩部,然後至頸部與手太陽小腸經的筋相合。它的支筋,由曲頰部深入,繫於舌根;另一條支筋,上行於曲牙,沿耳前,聯屬於眼外角,再向上經過額部,結聚於額角。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為:
經筋所過之處,出現疼痛、抽筋、舌卷等症。
手太陰肺經的筋起於手的大拇指之端,沿指上行,結聚於魚際部之後,經過寸口的外側,沿臂內結聚於肘中,再上行於臑部內側,進入腋下,出於缺盆,又結聚於肩髃前方,然後上行結於缺盆,再下行結聚於胸裡,分散而貫穿賁門下部,與手厥陰經的筋相合後,下行直抵季脅。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為:
循行經過的部位,出現抽筋、疼痛,嚴重的則發展為息賁之症(息賁:五臟積病之一,因肺氣積於脅下,喘息上賁而得名。症狀為:惡寒發熱、右脅痛、背痛、嘔逆等——譯註)、兩脅拘急、吐血。
手厥陰心包絡經的筋起於手的中指之端,與手太陰肺經的筋並行,結聚於肘的內側,再上行沿臂的內側結聚於腋下,然後下行分散,前後夾脅肋;它的支筋,進入腋下,散佈於胸中,結聚於賁門。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為:
其循行經過的部位,出現抽筋和胸部作痛,成為息賁症。
手少陰心經的筋起於手的小拇指的內側,結聚於掌後高骨,再上行而結於肘部內側,進入腋下,與手太陰肺經的筋相交叉,夾乳的內側而結聚於胸中,然後沿著賁門,向下與臍部相連。
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表現為:
胸內拘急、心下有積塊堅伏而成伏樑(伏樑:五臟積病之一,起於心經氣血凝滯,久治不愈,以致臍旁或臍上突起如手臂之物,伏而不動,如屋樑。——譯註)肘部拘急、本經筋所循行經過的部位,都會抽筋、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