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也在逐年提高。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追求高品質物質享受帶來的工作壓力以及老齡化社會帶來的生活壓力,使得慢性疾病、腫瘤等疾病的發病年齡年輕化。飲食養生作為預防疾病、病後防復的有效手段之一,因其出自於天然、融入日常生活而被當今社會所認可。

為什麼要重視飲食養生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人類生活雖然離不開食,但食多食少,食好食壞,可食與不可食等等,都直接關係到人類健康,因此科學的飲食始終是人類探索的重要課題,中國先民在這方面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鑑。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養生主》。在古代養生的稱謂有很多,不僅包括攝生和治身,還包括養性以及保生。《中國中醫藥學主題詞表》收錄詞條,屬其他療法,定義解釋為:“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飲食養生,始終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在漫長的傳承歷史程序中,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因素,形成了一套完整而豐富的理論系統。傳統飲食養生理論結合現代科學研究成果,指導現代飲食觀念,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目光。

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現今發現的最早的醫方書,書中載藥品200多種,其中谷、果、禽、獸、魚等當時的一些日常食物佔全書的四分之一。書中所載50餘種病,半數左右可“以食治之”,或“以食養之”。不難看出,此時仍是“醫食同源”模式,食物本草還沒有從藥物本草中單獨分離出來。

唐·孫思邈之《千金方》可謂集以前“食養”、“食療”之大成,奠定了食療食養學的基礎,在食療養生史上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早在1400多年前藥王孫思邈通過《備急千金方》告訴人們,正常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質,如果不懂得采取適宜的方式攝食,則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命或壽命。現代醫學研究同樣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基石。

飲食養生在上古時代開始萌芽,商周已初具雛形,經漢晉的發展,到隋唐逐成體系,至宋元時期內容更加豐富,到明清得以更好的普及與傳播。

中醫一直重視攝食養生,《黃帝內經》中總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膳食配製原則。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當以“五穀”、“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補充人體氣血精微,保障人體健康長壽。

飲食養生的原則

營養均衡多樣

我們如何實現合理膳食,從而起到聚精養氣的作用呢?概括起來有四句話,即“五穀為養長壽命,五果為助健脾胃,五畜為益豐肌肉,五菜為充足營養”。

順應四時,謹守宜忌

中醫飲食養生遵循中醫的理論學說,順應自然的四時變化,從和諧統一的角度,調整人體機能,從而達到養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目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

調和五昧,提倡清淡

節制飲食除了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以免太過飢渴而造成暴飲暴食之外,還應節制口味所好,不能僅憑口腹之慾而隨意進食。

飲食養生髮展方向

食物能養人也能害人,強調適當的飲食可以養人,不適當的飲食則可以害人。適當的食物可以補充精氣,強身健體,調和五臟,能夠使人達到平心靜氣的狀態。如果飲食不當就會破壞五臟之間的協調,對身體產生十分巨大的危害。

日常生活中我們若能懂得吃、學會吃,堅持養生攝食的習慣,小食物往往能夠吃出大功效。

飲食養生,是指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通過科學配膳、合理飲食,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飲食養生可結合中醫理論思想,建立完備的個人健康檔案,評價個人身體機能,根據體質、年齡、性別、季節、工作型別及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因人而異,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使飲食養生更加合理化、個性化。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甘油三酯高會引起腦血管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