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
前陣子,爺爺奶奶被熟人忽悠買了上萬的靈芝孢子粉,因此跟叔叔發生一些不愉快。這是繼上次奶奶買了七千塊錢的養生鍋後,家裡發生的第二次大規模爭吵。
妹妹側耳告訴我,爺爺奶奶每個月都要在養生品上花一大筆錢,報紙上、電視上、傳單上,凡是說吃了可以“身體健康,壽比南山”的,統統買回家。
我笑著對妹妹說:“爺爺奶奶之所以這樣,肯定是對現在生活非常滿意。所以,想活得更久一點。”
老年人養生,為了長壽。那正值生機勃勃,青春活力的年輕人,為何如此鍾情“養生”?
我們是網上衝浪成長起來的一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和資訊爆炸式的衝擊,讓我們擁有一顆隨時接收,隨時更新的大腦。比起從小下田務農的上一輩,我們的腦子持續在升級,身體卻一直在退化。
生龍活虎的年輕人好像變成了一臺臺可以24小時工作,不會疲倦、沒有感情的機器,坐在椅子上,盯著電腦屏,看著手機屏,持續輸出。保持固定坐姿,結束一天工作,成為了我們的日常。而每天,我們做得最多的運動就是眨眼。
據不科學統計,人一分鐘眨眼次數超過十次就進入了疲勞期,也就是缺覺。當熬夜加班成為我們的深夜狂歡,當“週六不休息,週日休息不保證”的加班模式大幅推廣,我們不得不像個陀螺,時刻保持旋轉。
與此同時,“速度”成為了時代關鍵詞,大街小巷身影靈活的外賣小哥和流水線食品製作的商家替代了耗時的家庭手作,一日三餐填飽了密密麻麻寫字樓飢腸轆轆的胃。所有食物,開盒即食,省去等待。
熬夜、加班、外賣,是我們生活必備的三件套,我們常常調侃自己是“社畜”,喜歡把“喪”奉為人生態度,因為我們的人生時時刻刻都在被時代的鉅變和洪流推著被動向前,像是一臺臺被輾壓機追逐的機器,似乎稍有懈怠就會粉身碎骨。
我們,很不開心、很焦慮、很抑鬱,已經記不起來快樂的感覺,已經忘記上一次自己放肆大笑是什麼時候。明明長成了一個人的模樣,卻常常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不像人。電影《銀翼殺手》中,討論了“人”與“複製人”,全片貫穿著人與人的價值的思辨,“人”透過“複製人”反思了“生命的定義”和“生命的意義”。
每當在擁擠的早晚高峰地鐵裡穿梭,看著來來往往如自己一般的上班族,一樣的面無表情,一樣的行色匆匆。有種錯覺,感覺自己的生活被大規模複製了,不幸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淪為了被複制的人,漸漸失去了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喜怒哀樂。
為了抵抗這種如流水線產品一般生活帶來的焦慮和抑鬱,朋友開始了她的“養生”:運動健身。作為一個能躺不坐,能坐不站,出門靠打車,在家靠沙發的虛弱女孩,M開始她運動健身的“養生”,是因為某天被診斷出了中度抑鬱。抑鬱,從她連續幾個月淺眠、失眠後一發不可收。
在醫生的建議下,M走進了健身房。快大半年沒有朋友圈動態的她,前陣子有了新的動態。穿著一身運動套裝的她,手裡拿著一盒砸了大半的雞蛋,配文是:“真好,還剩了兩顆,明天的早餐有了。”
發現沒有,“養生”讓人變樂觀,讓人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
相信你的朋友圈也有如M一般的“養生達人”,每日打卡,風雨無阻,滿滿的正能量。為了配合運動健身,M放棄了外賣為生的日子,開始了“養生”進階:下廚房。從一開始製作簡單的減脂瘦身餐到後來熟悉蒸煮煎炸技藝,她為自己打造了一週七天,一年四季的養生食譜。
以前的她,週末休息就是陷在沙發裡,餓了點外賣,累了就睡。自從下了廚房,她的週末成了一首輕快的小調,在菜市場鬧騰的吆喝中開始,在煤氣嘟嘟小火中走向高潮,在鍋碗瓢盆的水聲中結束。M說,以前沒發現,原來從她家廚房看出去的晚霞那麼美。
有一次,她在洗一把不鏽鋼勺子,落日餘暉正好打上來,白色的臺板上竟然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M用手機拍下了這個瞬間,她把這個瞬間形容為“細碎的幸福”。
相比外賣,自己做飯,學習煲湯顯得格外耗時。但從走進廚房的那刻開始,時間就好似被安上了一個減速器,突然慢了下來。等水變滾,等肉變熟,等湯變稠,相信我,這一刻你追求的不再是因為無需等待而帶來的便利,而是完全沉浸在漫長的等待中迎接的味蕾刺激。
耗時變得並不討厭,等待成了甜美。
我嘗試了一週,拒絕外賣,親自下廚,體驗是:我突然明白了金士傑老師《演員實驗教室》最後那首《謝飯歌》的意思。
“花椰菜的生長期是65天,紅蘿蔔的是80天,小番茄需要90天,黃豆要四個月,芭樂長成樹至少一年,一粒米從稻穗長出的時間,一個人做豆腐、做泡菜的時間,做醬油、做醋需要的時間,還有煮一頓飯所花的時間,那吃一段飯只有多少時間,讓它來承載無限的感恩,無限的尊重,與不可思議。”
在這個“速度為王”的時代,我們都在害怕掉隊的懼怕中拼命趕路,好久沒有停下來等一鍋好湯芳香四溢,好久沒有坐下來好好吃一頓不僅為填飽肚子的晚餐。一週時間,我因為下廚房,整個人都鬆弛了下來。
原來,生活不是數字,而是煙火氣。人不是機器,而是情感。這是廚房給我的啟發,也是“養生”給我的體悟,它讓我變得敏感,讓我對細碎的幸福不再麻木。
年輕人愛“養生”,並且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實踐著“養生”這件事,不是因為對英年早逝的恐懼、對生命短暫的害怕,而是想重新做回一個真正的人。時代的宿命,讓年輕人沒有時間停下來聽一場春雨。
彷彿我們從出生起就站在了一臺飛速執行的跑步機上,為了不倒下,只能變快,變得更快,快到忽略我們自己的感受,忽略情緒的極限,忽略體力的極限。
“養生”把我們拉回到一個正常人生活的軌道,告別時代的宿命,感受生而為人的樂趣。這是一個開始,一個慢下來感受生活的開始;也是一次覺醒,一次停下來內觀自我的覺醒。
“養生”,可以找回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四季的敬畏。更重要的是,讓人明白,生命的價值不在創造的價值,而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