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排便生理

排便屬人體一種生理性反射,由初級排便中樞和大腦皮層控制,身體多個系統參與,由感覺、反射、運動共同完成,動作協調而連貫。未排便時,內括約肌的自主收縮,在關閉肛管、防止腸腔內容物外溢上功能重要;而在排便自制整個過程中,意識控制占主導地位。

在正常情況下,固態糞便儲存於乙狀結腸甚至降結腸。當結腸蠕動、收縮時,將糞便擠入直腸,引發排便反射。直腸大部分時間呈空虛狀態,壺腹部管腔寬大,為糞便排出肛門前的暫時停留區域,無儲存功能。

健康人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隨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和早餐飲食引起的胃、結腸反射,結腸產生強烈的集團蠕動,把糞便送入直腸,當直腸內糞便達到一定的量,約 150~200ml 可產生 45~55mmHg 的內壓,就會刺激直腸壁內神經感受細胞,使直腸運動亢進,直腸縱肌收縮,直腸內壓進一步上升,直腸與乙狀結腸、降結腸及肛門之間的彎曲度變小或消失,直腸伸展變直,肛門內、外括約肌舒張,糞便排出體外。這一過程稱為直腸肛門反射,或排便反射。

示意圖

排便感由骨盆神經叢發出衝動而產生,做出排便動作,即深呼氣後摒氣,緊閉聲門,以增加胸內壓力,膈肌下降;同時,腹肌收縮,腹內壓升高,肛門括約肌前移,肛直角變直,肛門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的張力性收縮受到抑制,直腸收縮而內括約肌恢復正常的靜止張力,將糞便推入肛管。

人體每天約有1000ml液體從迴腸進入結腸,在24h內90%的水分和鹽被粘膜吸收,其餘難以分解的纖維和固體物質形成糞便。

X線下鋇條透過試驗對結腸內容物運動狀況研究顯示,鋇條從小腸進入結腸後推進速度減慢,閃爍照相法顯示結腸內容物在右半結腸滯留8h後向遠端推進,左半結腸的運動則更具有節律性,間歇性的“團塊運動”使糞便迅速進入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區,腸腔內容物在降結腸中停留時間較短,進入乙狀結腸後則停滯不前。

餐後乙狀結腸收縮增加,推動糞便進入直腸,使直腸擴張。透過腸壁內下行神經元的調節,肛門內括約肌隨之舒張,糞便進入肛管與感覺靈敏的上段內壁接觸,感受到直腸擴張和接觸糞便的複合感覺,產生便意。

13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喝酒臉紅、臉白是怎麼回事?這5個常識,喝酒的人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