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在中醫界,有一張特別有名的湯方,叫八味腎氣丸,它起源於東漢,為東漢大醫張仲景所創,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

到了宋代,宋代大醫錢乙拿掉了其中的兩味藥,桂枝和附子,把剩下的六味藥組合在一起,又成了另外一個大名鼎鼎的湯方,六味地黃丸。

時間轉眼又到了晚清,晚清大醫家凌奐在六味地黃丸裡頭再加柴胡、磁石,這樣它就變成了一個治耳朵的傳世名方,名字起的也很直白,叫耳聾左慈丸。

所以不用多說,大家夥兒也知道,耳聾左慈丸這個方子主要對治腎虛耳鳴。

耳朵和腎的關係,《黃帝內經》一句話就解釋清楚了,腎開竅於耳。就是說耳朵是腎開在頭面部的視窗,所以腎好不好,看耳朵就能知曉七八。

又說,腦為髓海,腎主骨,生髓。

大腦就像一個蓄電池,要想保持正常運轉,就要不斷充電,腎氣就是內在能量,腎把精氣源源不斷地上輸到大腦,大腦再分給口眼耳鼻七竅,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看,耳朵和腎都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只有腎中精氣充足,你才能耳聰目明。

耳聾左慈丸: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磁石、柴胡。這個方子現在也被製成了中成藥,藥店就可以買到,這裡就不寫劑量了。

熟地是地黃的乾燥塊根,它還有一個兄弟叫生地,生地經過炮製之後變黑了,就叫熟地,熟地去掉了生地的涼性,藥性偏溫,偏補。

地黃這味藥,它的功力全在根上,一棵植物養藏的好不好,你就去看它的根,如果它的根莖壯碩而肥大,那就說明它的精氣很足,封藏得很好,比方說,菠菜,很多人在吃菠菜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把根去掉,實在是太可惜了,你看菠菜的根紅紅的,粗壯而有力,斂藏了植物一身的能量,這樣的部分對人體的補益作用就很大。

熟地也一樣,熟地補腎、填髓的作用特別好,而且是既能補又能藏,既能把腎精補足,又能把精氣牢牢守住,不外洩,如果把腎比作一扇門,熟地的這個藏的作用就相當於在這扇門上加了一把鎖。

山藥最大的作用是補脾,但是不要以為山藥補脾,就只把它當作補脾藥來用,其實它是脾肺腎一起補的,也就是說,你吃一次山藥,它可以同時把三髒都補了。

古人對山藥的評價非常高,說它是“神仙之食,久服輕身”。山藥本身又非常多汁,一切開來,黏黏糊糊的,所以它更偏重於養陰。

再來看山茱萸,好多人總是把山茱萸和吳茱萸混為一談,二者只差了一個字,但作用完全不同,吳茱萸透著一股辛辣味,它就是憑著這股辛辣勁,讓所有的陰寒邪氣都不敢靠近,所以古人常用它來驅邪,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重陽節佩戴茱萸的習俗,才有了王維的那首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山茱萸就不一樣了,它沒有吳茱萸那麼霸道,比較乖巧,所以山茱萸補益的作用更大,補哪裡呢?主要是補肝補腎。

到這裡,三味藥都是補的,不過光補不行,還得洩。這個洩,當然不是說把補進去的東西再洩出來,它洩的是什麼呢?洩的是身體裡的水溼濁氣。

你看水溼也好,濁氣也好,是不是身體裡一些不好的,不需要的東西?只有把這些不好的東西洩出來,好的東西才能補得進去。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一吃補藥就上火的原因,中醫管這個叫虛不受補,其實就是身體太濁了,濁氣濁水把藥性逼到頭面上去了。所以又用了茯苓、澤瀉來洩溼,丹皮清火氣,整個方子的思路就是一邊補,一邊為身體開路,從金匱腎氣丸,到六味地黃丸,再到耳聾左慈丸,歷代大醫都秉承著這樣的治療思路。

最後兩味藥,柴胡和磁石,柴胡往上走,引藥入耳,磁石往下走,納氣歸腎。

重點講一下磁石,磁石是礦石類藥,拿在手裡感覺沉甸甸的,因為質量沉重,所以藥性必然是往下走的,古醫書上說,磁石治腎家諸病,而通耳明目。

總的來說,耳聾左慈丸對肝腎陰虛導致的耳聾耳鳴有比較好的治療作用,這樣的耳鳴有什麼特點呢?就是鳴響起來像蟬叫一樣,沒完沒了。

如果你還是不能夠判斷,這裡還有一個參考方法,那就是耳聾耳鳴,凡是勞累以後加重的,你就去補肝腎,大方向是沒有錯的。

20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低位直腸癌手術無法保肛,還有辦法保肛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