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不少朋友生活中都有喝過中藥的經歷,但是,你知道中藥要怎麼喝嗎?有什麼要注意的嗎?今天我給大家說說喝中藥的那些事。

01

煎藥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中藥的煎煮方法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它的療效。

一般推薦陶器、砂鍋、搪瓷等器皿煎藥,因陶器與藥物所含成分不發生化學反應,加上砂鍋傳熱均勻、緩和,價格低廉,易於保暖,被人們廣泛使用,所以認為砂鍋是首選的煎藥器具。

煎中藥不宜選用鐵鍋、不鏽鋼和鋁鍋等金屬鍋。明代李時珍說: " 煎藥忌用銅鐵器,宜瓦罐" 。

因為鐵質容易與中藥中所含鞣質或甙類成分起反應,易被氧化,會改變中藥藥液性質,影響中藥療效。

準備煎藥前,中藥飲片只需快速漂洗一次,不需要過度清洗,以防有效成分流失,尤其是對於特殊炮製過的中藥。

煎煮前最好能用飲用水浸泡,水量一般須浸沒藥物或高出藥物2~3釐米,讓水分滲入藥材組織內部,以便於在煎藥過程中,中藥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

浸泡時間,根據藥材而定。一般對花、根、莖、全草類藥材為主的可浸泡20~30 分鐘。以種子、果實等為主的藥材,在浸泡前應先打碎。提醒一下,需要後下的中藥不用煎前泡浸。

煎煮火候一般是武火煮沸,文火煎藥。《本草綱木》雲: " 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未沸之前宜用較強的火力,俗稱武火,沸後改用較弱的火力,俗稱文火。

這樣以保持微沸狀態,既可減少水分蒸發太快,甚至煎糊、煎幹,又有利於藥材中成分的充分析出。

不同的中藥由於藥性的不同,煎煮的時間也有長短之分。一些貝殼類的藥物因為有效成分難析出,需要先煎煮30~60分鐘;一些有毒性的中藥如熟附子等,也要先煎。

一般治感冒的解表藥應先用大火煮開後,再調到小火煮15-20分鐘便可。而其他中藥則在大火煮開後再煮30分鐘。滋補性的中藥大火煮開後再煮約40分鐘。

通常,一劑中藥用3碗水泡浸後,煎制一碗湯藥較宜。

一般一劑中藥可煎2次,每次可煎煮約300毫升。第一次煎出的藥效成分最好,第二次煎出的次之。有的專家主張將兩次所煎藥液混勻,分2次服用,藥效平衡。

但是對於我的門診病人來講,我建議一劑中藥煮一次即可,不必復煎,尤其是砂仁和木香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揮發油,不宜久煎,煎久無效。

此外,不少的胃病患者都是脾氣虛,常常用到黨蔘、黃芪等甘溫補氣的藥物,在復煎過程中會使這類藥物的藥性變得更加溫燥,如果有虛火,患者服用復煎的中藥後容易出現咽乾咽痛等上火症狀。

02

服藥的方法

服藥時間和服藥溫度是很多朋友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要記住的:

教科書上建議服藥時間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滋補藥宜飯前服,以利於藥物的吸收。解表藥煎後應趁熱服,覆蓋衣被,促使汗解。

對胃腸有刺激的藥應在飯後立即服下,以減輕對胃腸的刺激。驅蟲、攻下藥應空腹服使藥力集中,見效迅速。安神藥應在臨睡前服用,增加鎮靜安神作用。

對於胃病患者,我建議儘量白天服用中藥,有利於補充脾胃陽氣,可選擇半飢飽的時候,如早、中飯後的1小時左右服用,這樣不會影響進食量。

如果飯前服用1碗中藥,無疑會使胃的空間減少,正常進食量自然就會減少。

溫服:一般藥物均需溫服,達到和胃益脾,減少胃腸刺激。而且對於風寒感冒者最好是熱服,以增強解表發汗祛寒的效果。

03

服藥時的忌口食物

服中藥時一般應少食生冷及其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消化吸收,從而影響康復速度,尤其是脾胃虛弱的患者。

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和利尿成分,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加快排洩,降低療效;其他飲料如咖啡、可樂、雪碧都不宜喝。

此外,不同性質的中藥有不同的忌口食物:

服用清熱藥或滋陰藥,應忌用或少食酒類、辣味、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服用溫補藥時,應忌食生冷寒涼之食物;

服解表藥時,應忌食具有收斂作用的生冷及酸味食物;吃安神助眠等中藥的也不宜喝濃茶、咖啡等興奮神經的飲料。


活學活用

下列哪些人不適合吃太多酸味食物?

A.脾胃虛弱的人

B.患有酸相關性胃病的人

C.便祕的人

D.感冒的人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含鉀食物對腎病患者有益,12類含鉀較多的食物,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