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動脈硬化這個詞,在心血管病高發的現代並不令人感到陌生。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很大,與之不匹配的,是它的徵兆並不明顯。

很多時候,一些看似尋常容易被人們忽略的身體反應,恰恰是及時發現、診斷、治療動脈硬化的最佳時機。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在動脈硬化中發病率非常高的“鎖骨下動脈硬化閉塞症”。

半夜醒來“摸不到”脈搏

在某個深夜醒來,你頭暈眼花,胳膊又涼又麻,連拿起床頭水杯喝水的力氣都使不出來,再仔細摸摸手腕,竟發現脈搏“消失”了!你驚出一身冷汗——“我手腕的脈搏哪兒去了?”

如果說這個場景有些不可思議,那下面幾種情況,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機率更大。比如:

•拿著鍋鏟炒菜,忽然覺得胳膊特別酸,難受到必須停下來休息;

•提著平時完全提得動的重物走路,不一會兒胳膊就痠痛難忍,把東西放下來休息才能緩解。

臨床醫生提醒,無論是頭暈(尤其是視物時有旋轉感的眩暈)、上肢無力發涼痠疼,還是手腕脈搏“摸不到”,往往都預示著同一種疾病——鎖骨下動脈硬化閉塞症。

5分鐘疾病科普

首先來說說“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概念。它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區域性的表現,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使血管壁變硬縮小、失去彈性,從而繼發血栓致使遠端血流量進行性減少或中斷。

也就是說:人的血管隨著年齡增長,一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改變。動脈硬化導致的脂質斑塊在血管壁上逐漸沉積,日積月累,最終導致血管的嚴重狹窄,甚至閉塞。

鎖骨下動脈閉塞在臨床上很常見,佔到所有主動脈弓弓上動脈硬化閉塞的三分之一,常見於年齡大於45歲、吸菸、合併糖尿病等有動脈硬化閉塞高危因素的人群。

兩種症狀跟鎖骨下動脈有關

鎖骨下面的那條動脈在哪兒?從身體表面來看,它的位置就在肩膀下面,因為位置很深,我們無法像觸控脖子上的頸動脈那樣感受得到它的搏動。

鎖骨下動脈的作用是直接給上肢供血,同時它上面的分支會給大腦,甚至心臟供應一部分血液。但隨著動脈狹窄程度的加重,會造成病變遠端的動脈壓力變低,導致上肢缺血。

一旦發生上肢缺血,部分大腦裡的血流就會從椎動脈流向胳膊,造成本來應向大腦供血的椎動脈,反而從大腦裡把血帶走,去“援助”缺血的上肢。這樣的結果就是大腦供血不足,嚴重時會增加腦梗死的風險。

小自測:要注意雙上肢血壓差值

要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生病,除了參考上述明顯症狀外,還可以自測。最簡單可行的辦法是檢查手腕動脈,確切的位置是在大拇指根部的延長線上,也就是中醫號脈的地方。

如果發現跳動的強度明顯低於另外一側手腕脈搏或者消失,就需要進一步檢查上肢的血壓。

正常人雙上肢血壓的差值在20mmHg之內,如果血壓差值大於30mmHg,需儘快到醫院進行腦血流和頸動脈超聲的檢查,以明確是否存在鎖骨下動脈狹窄,甚至閉塞。

對於有頭暈症狀的患者,由於頭暈的誘因非常複雜,如病因有頸椎病、頸動脈狹窄、腦梗死、美尼爾綜合徵等,因此還要和其他常見病因放在一起綜合分析、鑑別。即使頭暈症狀不典型,也建議到醫院就診,必要時接受頭顱核磁、頸椎核磁及內耳功能檢查,以確診病情。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身體出現這種情況,這是腎的哀嚎!堅持做到這幾點,養出一顆好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