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人類每天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食物為身體提供所需的營養與養分,但並不是所有的食物都能夠給身體提供能量,有些食物吃多了反而還傷身。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飯量大小也不同,有些人每餐可以吃好多,有些人卻像貓一樣,每餐只吃一點點。那麼到底是吃的多好,還是吃的少好呢?還有人說吃的少,更容易長壽,這是真的嗎?
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解釋的。
吃得越少活得越久?是真的嗎?或許有幾分道理,不妨瞭解一下
大家應該知道,許多疾病都與飲食有很大關係,除了水之外,食物是唯一需要進入人體進行消化的東西。健康飲食即給身體補充能量,又能起到保養身體的作用,而不良飲食,或許能夠讓你味蕾得到滿足,但從長遠來看,對身體不能起到保健效果,還可能讓病邪纏身,誘發疾病。
關於健康飲食與不良飲食的區別,這裡要著重強調一點,就是吃得多少的問題。
現在一直提倡大家要少吃,每餐吃到七八分飽就好,不要暴飲暴食。
因為吃的過多,增加腸胃的消化負擔,而人體的各個器官功能,本身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如果平時再過度消耗它們,自然會加速各個重要器官的衰老程序。
從這個角度看,吃得少確實更有助於身體健康,也更容易養成長壽體質。
另外相關研究表明,人吃得少,對身體代謝造成的損傷就越小,也會減緩血管細胞的老化速度,延緩衰老,也讓人儘可能維持年輕狀態。但吃得過多,體內的某種傷害腦組織的細胞會快速增加,從而縮短人的壽命。
另外,吃得少的人,一般不容易長胖,體型勻稱,即使到了中老年時期,身體新陳代謝變慢,也很難出現發福變胖現象。而吃得多,變胖的機率就比較大,如果還不愛運動,不管是年輕時期,還是上了年紀後,都很容易變胖。
變胖容易,想要再恢復苗條身材就難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胖了之後,就沒有再瘦回去過。而肥胖又是多種疾病的誘因,從這點來看,同樣是吃得少可以減輕身體各個器官負擔,對身體更好,更有助於長壽。
結合以上所講,大家可以看到,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並不是提倡大家毫無原則降低飯量。而是要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減少自己的飯量,原本每天吃得就很少的人,就不用再降低飯量了,以免出現營養不良、貧血等疾病,得不償失。
下面和大家說2條日常飲食原則,照著做,吃得少,也能夠保證營養攝入全面,可以嘗試一下。
首先飲食均衡,葷素搭配
吃飯的時候,除了必要的主食,副食也特別重要,能夠彌補主食不能給身體提供的營養。副食主要分為肉食和素食,有些人只愛吃肉,很少吃素,有些人又是素食愛好者,每天幾乎不吃肉。這兩種做法都比較極端,如果經常這樣吃,是不能給身體全面補充營養的,建議飲食採取“211原則”,即素食、主食和肉食的搭配比為2:1:1,適量增加素食的攝入,多攝入維生素,同時也攝入一定的蛋白質,又不會出現營養過剩的情況。
其次細嚼慢嚥
現在吃飯做到細嚼慢嚥的人,真的是很少了,或許是與人們所處的大環境有關,生活節奏快,每天的高強度工作量,許多人常常因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更別提有心思慢慢吃飯了,三餐按時吃就已經不錯了。但是這裡還是要提醒大家,如果真的很忙,也要在休息的時候,慢慢吃飯。
以上所講,你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