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髮水”、“泡腳粉”、“保溫杯裡泡枸杞”,“輕養生”已經成為現在許多年輕人的生活新風尚,食療、藥膳、中醫養生也成為熱門詞彙。中醫學認為食物與藥物同出一源,均是來源於自然界的動植物,具有形、色、氣、味等特性,可以防治疾病,但中醫飲食養生內容多樣,食養、食治、食節、食忌有別,同樣需要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辨證施治,切不可盲從。
食養、食療有別
食物本身就具有“養”和“療”二方面的作用。而中醫則更重視食物在“養”和“治”方面的特性。
中醫飲食養生,簡稱“食養”或“食補”,通過飲食來營養機體、保持健康或增進健康。《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的“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食養的功效用“無病強身”來概括最合適不過,中醫文獻中飲食有諸多養生保健的功效,如潤膚、美顏、烏髮、聰耳、明目、益智、安神、輕身、固齒、延年、強筋、助孕等等。
中醫飲食治療即食療,又稱食治,是指利用飲食來治療或輔助治療疾病。雖然食藥同源,食藥相通,但食物與藥物有別,食物是必需品,需天天補充,性味平和,起效緩慢,若要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需經常食用。中醫學一貫倡導以食養生,以食療病,有“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之說。
藥膳為用,食有禁忌
膳食是人體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將具有保健、治療、預防及增強體質的藥物融入日常膳食,在享用食物營養的同時可以防治疾病,這就我們常說的藥膳。中醫藥膳歷史悠久,在周代帝王宮廷中,就設有“食醫”一職,藥膳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
“隱藥於食”、“辨證配伍、“注重調理”是藥膳的主要特點。與療效確切,針對性強的藥物治療不同,食物與藥物結合的藥膳對機體進行緩慢的調理,常用於藥物治療後的補充,更適用於慢性病症、體弱之人或機體陰陽氣血不和之人。
飲食禁忌對身體健康,疾病預防、治療和轉歸有重要的影響,《金匱要略》曾言“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中醫的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飲食禁忌的經驗,如忌生冷、辛辣、黏滑、油膩、腥羶、發物等等,但過分強調忌口,可能引起營養不良,忌口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定。有些飲食禁忌也應辨證對待,合理應用,如麻疹初起,芫荽煮湯,即利用其發物的特性來促使疹毒排出。
#清風計劃# #青雲計劃# #健康知識# #中醫養生# @北京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