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作者簡介】趙馨,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八年制學生。

【指導教師】郭煒,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山東新中魯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怔忡,本義為忐忑不安,作為中醫學病名,指較為嚴重的心悸不安,又名“心忪”“忪悸”,是以陣發性或持續發作為特點,病人自覺心中劇烈跳動的一種急性病證。其甚於驚悸,發則心動悸躍不能自主。《素問玄機原病式》載:“心胸躁動,謂之怔忡。”

驚恐與怔忡是程度不同的同一病證,均為心神不寧之證。

驚恐多由外界誘發,發作時驚駭或惕然而驚,發作為間斷性,每因情志刺激而發病,發病的內在因素為精氣之不達,“驚則氣亂而心無所倚腎無所歸,慮無所定……恐則氣下,甚至心怯而神傷,精卻則陰痿”,即是闡述了驚則氣亂,精氣不能順達於心養神,故心神不寧,恐則氣下,精卻自下,不能上達於心養神,故心神亦不寧的機制。若驚恐反覆發作,精氣日消月縮,終至虧虛,則可發展至怔忡。

怔忡則以精氣的虧虛為根本。《黃帝內經》有“胃之大絡,名曰虛裡,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洩也”的論述。張景嶽認為:“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此證惟陰虛虛損之人乃有之,蓋陰虛於下,則宗氣無根,氣不歸原,在上則浮撼於胸臆。”精氣不能養心神所致。就程度而言,驚恐輕而怔忡重,但驚恐可發展為怔忡。

14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老年人這樣吃飯,飯後血糖會比較穩定,按時測量血糖,健康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