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關於複發性流產,各個國家的定義並不完全相同,我國通常指妊娠28周之前,3次或者3次以上的胚胎丟失。歐美國家有的定義在24周之前,有的定義在20周之前。多數專家共識認為連續發生2次或者2次以上的早期胚胎丟失,即需要進行相關檢查。

以前我在門診就經常有患者對我說:陳大夫,我已經自然流產兩次了,再次發生流產的風險是不是大大增加?難道我要眼睜睜的等到流產三次再做檢查吧?往往我被問的無言以對。

複發性流產所需要做的檢查是非常多的,每個人的情況是不同的,所以複發性流產所做的檢查也是有差異的。

其實複發性流產的檢查專案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導致複發性流產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免疫性因素,遺傳因素以及內分泌因素等。所以再次懷孕前做複發性流產相關檢查, 要針對解剖結構、免疫、感染、血栓前狀態、遺傳等因素進行,還要做宮腔鏡檢查、B超檢查等。由於複發性流產病因比較複雜,各個醫院要求不同,醫生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檢查專案。

一般比較常用的檢查專案:

1、包括男女雙方遺傳學的染色體檢測;

2、女方生殖道解剖結構檢查,如B超、宮腔鏡、腹腔鏡;

3、內分泌檢查、性激素、甲狀腺功能、血糖、葡萄糖耐量實驗、胰島素;

4、生殖道感染,支原體、衣原體、淋菌、梅毒血清實驗、艾滋病抗體、優生五項;

5、免疫因素檢查,如抗磷脂抗體、抗核抗體等;

6、血栓前狀態,可以查D-二聚體、血小板聚集率、子宮動脈血流、蛋白C、蛋白S、狼瘡抗體、β2-糖蛋白;

7、男方精液檢查。

如果是孕4個月以上流產,應考慮可能是宮頸機能不全引起的,可以做宮頸機能的檢查,比如測量宮頸管長度,內口寬度。

總體而言,針對複發性流產需要從遺傳學因素、解剖因素、免疫因素、凝血因素、感染因素、內分泌因素及其它方面進行檢查。

發生複發性流產後檢查專案一般不需要全部走一遍,應該採取排除式檢查,避免過度造成浪費。建議去正規醫院做相關檢查,根據患者情況、流產史及臨床表現綜合判斷,找出復發流產的原因對症處理後再懷孕。

12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你不知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