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養護中,飲食佔很大一部分。我們經常講脾胃虛寒的孩子,儘量少吃寒涼的食物,會損耗脾胃的陽氣,有積食、內熱的孩子應該少吃溫性、熱性的食物。
這裡的寒涼、溫熱不僅是溫度上的,還包括食物的性,什麼是食物的性呢?這是中醫裡才有的概念,就是 指“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食性,寒性、涼性的食物大都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能減輕或消除熱證,而溫性、熱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等作用,能減輕和消除寒證。另外還有平性食物,不寒不熱,有健脾、開胃、補益身體的作用。
孩子生病時,無論食療還是飲食,都要分清寒熱,比如寒性咳嗽,不能喝冰糖雪梨水了,熱性咳嗽不能吃烤橘子。沒有什麼症狀時,在烹調上講究寒熱搭配,讓食物總體的性趨於平和。
但對於一般的家長來說,想是分清這麼多食物的寒熱屬性卻是個難題,那麼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分辨食物寒熱的一些方法。
No.1最直接、最根本、最靠譜的方法,當然就是自己親自試一試了,但這恐怕也是最不可行的。
首先我們的身體沒有那麼敏感,很多食物的偏性不那麼大,需要長時間吃才能有所體會,但當我們體會出來時往往傷害已經造成了,比如一些家長髮現一給孩子吃火龍果、香蕉,大便下來得就特順暢,就天天會給孩子吃,剛開始也沒覺得孩子有什麼變化,直到吃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孩子怎麼動不動就愛感冒發燒了?而且如果每樣食物都自己先試一試,效率也太低了。
雖然親自嘗試這條途徑可行性不高,但我們可以借鑑他人的經驗呀!其實在中醫藥學最初形成的時候,就是先人們通過親自嘗試、臨床實踐來認識各種食物、藥材的。
No.2遠古時期,百姓以採食野生瓜果、生吃動物為生,經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壽命很短。炎帝神農氏為了讓百姓免遭這種苦難,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幾乎嚼嘗過所有植物,並且了解了百草之平毒寒溫的藥性,分清了什麼可用來經常食用,什麼吃完後身輕體健,有保健功效,什麼可用來治某些病,什麼有毒一般情況下不能吃,他還教人們食用不同的草藥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這便是中醫藥學的發端。
後世醫家在神農經驗的基礎上,反覆實踐、檢驗、積累,隨著歲月的推移,人們所認識的藥物更多,知識也越來越豐富,到了東漢時期,就逐步以書籍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
不過《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藥物種類才365種,太少了,後世醫家又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不斷豐富,編寫了很多本草類著作。到了明代,李時珍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學習、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鉅著。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本草綱目》,載有藥物1892種,可以說是集大成者了,我們現在很多常見的食物都可以在那裡找到。
比如同樣是柑橘類,寒熱可不是一樣的:
橘實:甘、酸、溫、無毒。
柑:甘、大寒、無毒。
橙:酸、寒、無毒。
——《本草綱目》
再到後來,食物的種類更豐富了,因此又出現了一些本草類著作,如清代醫學家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又收錄了《本草綱目》未收載的有716種,包含了不少民間藥材,如冬蟲夏草、鴉膽子、太子參等,以及一些外來藥品,如金雞納(喹啉)、日精油、香草、臭草等。
像香蕉,我在《本草綱目》中沒有找到,但能在《本草綱目拾遺》找到。
香蕉,性味味甘;性寒。
——《本草綱目拾遺》
而現在,食物的種類又增加了很多,比如番茄,在清代的時候還只是作為觀賞類植物,現在已經成了人們飯桌上常見的蔬菜了,那我們怎麼了解它的寒熱屬性呢?所以我們也可以查閱一些現代人編著的一些比較嚴謹的書籍,如《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華本草》《中醫營養學》、《中醫飲食營養學》。
番茄 :甘酸,微寒。入肝、脾、胃經。
——《中醫飲食營養學》
No.3另外,我們還可以掌握一些分別寒熱屬性的小竅門,從食物的顏色、味道、生長位置、地理位置、生長環境來大致做一個判斷。
從顏色看:
顏色為白色、綠色的食物,往往性屬寒,如那些綠色蔬菜很多都是性寒的,而紅色、橘色多是偏熱性、平性的,如辣椒、大棗、石榴是溫熱的,橘紅色的胡蘿蔔則屬於平性,不熱也不寒。
從生長環境來看:
在水裡生長的偏寒,尤其是海里的,如海帶、紫菜、螃蟹、甲魚、蛤蜊……,而一些長在地底下的食物,耐幹,水分少,則偏溫熱或平,如姜、花生、山藥、土豆等等。
生長在地下的食物,由於長時間埋在土壤中,相應的水分含量較低,往往呈現出熱性,例如生薑、山藥、花生。
從接受Sunny的程度來看:
背陰生長的食物性寒,如菌類、木耳、銀耳,生長的位置比較高或向陽的食物則性偏溫,如栗子、向日葵……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只是一個參考。像青椒雖然顏色是綠的,但性卻是熱的;像火龍果、番茄、草莓,從裡到外都是紅色系的顏色,但它卻是寒涼的;像香蕉喜溼熱氣候,水分也很少,但它也是寒性的。有一些魚類生活在水裡,也是熱性的,容易讓人上火,像白蘿蔔也長在地裡,但卻是偏涼的。
No.4其實我們也不用非得搞清某種食物的寒熱,怕就怕我們太執著於某些理念或慾望。之前有媽媽問現在宣傳喝駱駝奶好,能給孩子常喝駱駝奶嗎?還有聽說羊奶是溫補的,能經常給孩子喝嗎?其實還是源於那種“總想多做一點”的思維和積習。
中醫裡一直講究“三分飢與寒”才最有利於孩子成長,就是凡事不能做滿了,適度才是最好的。
要說我們的飲食已經很豐富了,哪個孩子還會吃不飽?哪個孩子不是各種營養搭配?我們為什麼還要擔心營養問題呢?現代人普遍心火過旺,慾望強烈,所以很容易做過頭。所以不管食物是寒還是熱,如果我們一直被恐懼、慾望所牽制,失去了平和沖淡的心態,要想做到適度恐怕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