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究正、邪;正則是抵抗力;邪則是致病原因
“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正氣:既是指的是“元氣、陽氣” ; 邪氣:風、寒、暑、溼、燥、火中醫治療疾病,不管是湯藥、鍼灸、艾灸等,皆是為了扶“正氣”;正氣足 邪自除。西醫治療疾病:手術、消炎藥、止疼藥、放療、化療,多為祛邪,在祛邪的同時往往又傷元氣。
中醫治療非常重視正氣,凡是疾病的得失輕重,都根據人體正氣有無強弱轉移為根據,所以《黃帝內經》一書,全在正氣上講養生長壽,在正氣上講治病祛邪之理。正氣不存,何命在?沒有生命,談何祛邪?故養生,治病與正氣的存亡得失息息相關。正氣在則命在,則有治病祛邪之法;正氣虛,則應先扶正,正足則邪方可去。否則,正傷而祛邪無力,祛邪則不淨。如西醫治療腫瘤之法,每次以化療、放療為主,在在祛病邪的同時,也在深深的傷害身體,每當治療之後每個病人身體都非常虛弱,殺敵八百,自損一千,所以中醫治療多講究扶正氣!
正氣如此重要,它在人體上究竟是什麼東西呢?。《黃帝內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談的就是正氣的作用。正氣來源於先天父母之精,而後得後天水谷滋養而益發壯大。也就是說,正氣是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它依天地而變化存亡。
如果按現代醫學來說,正氣類似於人體的自然康復力。人體的組織細胞都能獨立地運轉不休,即是正氣的作用。遇到有益於人體的東西,身體會接受,比如我們吃的食物,正氣可以運化食物成身體的精微物質;遇到有害於機體的東西,正氣會排斥掉。比如外邪侵害,正氣會奮起抵抗。這些都是人體的自然康復力,結果會導致發熱、咳嗽、嘔吐、下痢、膿潰等等,因此,如果從正氣的角度來思考這些症狀,也就會有不同的治療觀點。比如對於發燒這樣的症狀,一般人都會當成是生病的反應。事實上發燒是人體正氣與邪氣抗爭時的自然反應,也就是說,發燒不一定是病,應該換個思路來看待發燒。再如咳嗽則是肺中正氣努力祛除邪氣而發;嘔吐則為上焦邪氣之排出途徑;下痢當是下焦邪氣之排出途徑;膿潰為在面板腠理之間的邪氣排出途徑。所以,凡是此類的祛邪反應,正確的治療大法應該是扶助正氣。根據五臟經絡所屬,扶正則自然祛邪。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把鬱於體內各個層面的邪氣完全徹底地排出去。這也是人體生命的自然規律,排出邪氣,保持自身的健康。
人體是有一定的自然康復力,完全可以使疾病有自然痊癒的傾向。在自然界裡,凡是生命皆有自然的祛邪反應。如一木刺扎於肉中,區域性即開始腫脹疼痛。機體開始慢慢地把木刺推出體外,之後刺脫腫消。
正氣這麼重要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從生理角度來說,元氣是我們的生命得以存在的原動力。我們從胎兒到嬰兒,從小到大,甚至於從不病到生病,從壯年到老年,再到死亡,都關乎元氣的狀態。元氣的強弱與盛衰,左右著我們一生的生命狀態以及壽命長短。
而元氣是由腎中所藏的陰精升發出來的。這個陰精是由我們的父母所遺傳給我們的生命原動力。一般來說,每個人所得到的陰精差不太多,因此壽命應該差不太多,至少,也夠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一百年左右了。但事實上,我們所能享受到的壽命要遠遠少於百年。為什麼呢?
消耗。無謂的元氣的消耗導致了我們的壽命減少,並且導致了疾病的發生。
如果想健康無病,想長壽,就要保持好元氣。越是減少消耗越好。除了我們自身因為不知持節會導致元氣大量的消耗外,還有就是邪氣對元氣的損傷。包括各種飲食的毒素,藥物的寒涼以及外界的風寒暑溼燥火等邪氣。因此,健康的首要條件是要自已把握生活態度與方式,並且要儘量減少無謂的病邪損傷。下面我會談到幾條常見的消耗元氣的錯誤行為。
在當前這個社會,因為電的發明,我們開始了夜間工作。而電對現代科技發展的同時,也極大地消耗了我們的元氣。古人要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保持與自然界同步的生活方式。現在的人已經做不到這條了。多少人深夜不睡,元氣得不到休息;太陽晒屁股了也不醒,元氣該升發了卻升不上來,這種休息習慣逆反了自然的規律,必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結果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力不能與天地同步,必然會受損,或者生病。
為什麼我們每天必需睡覺?其實,睡眠是讓元氣休息的一個必要的手段,是生命每天迴圈的一個步驟。這也是與天地同步的表現之一。太陽落山了,我們的元氣也收藏到腎裡了,這時我們應該隨著太陽休息而休息,讓元氣得到休養。早晨太陽出來了,元氣也該生髮了,就要及時起床。
肝膽是主管元氣升發的器官。他們工作的時間在晚上11點到早晨3點鐘。這個時間裡,我們一定要躺在床上睡覺,讓肝膽有充足的時間造血。否則,如果去卡拉OK,去喝酒,工作等等,都會讓肝膽在這個時間裡不能休息,甚至於增加肝膽的負擔,結果就會慢慢地導致肝膽血液溫升不足。表現為面色灰暗或者萎黃蒼白、眼下青瘀、乏力、易累、食指伸不直等表現,這都是肝膽氣機生髮受到傷害的症狀。要及時地改變這種生活習慣,慢慢地才能恢復正常。
其他的對元氣消耗也包括濫用西藥,特別是抗生素、激素等西藥,也包括濫用中醫的寒涼中藥,也包括大量地進食含有毒素的食物等等,都是潛在的導致元氣暗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