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即指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古人根據不同的味道,對千百種中藥、食物進行了分類,用以指導臨床治療和生活飲食調理。那麼,五味分別有怎樣的功效?使用時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01
五味入五臟
《黃帝內經·素問》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五味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口味的偏好並不僅僅是口腹之慾,而是直接影響著我們五臟六腑的健康。
古代醫家非常重視對飲食五味的調節,如果藥食五味過偏,就會變成致病因素。
《素問·至真要大論》關於飲食五味對人體的作用提出:“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意思是說藥食五味酸、苦、甘、辛、鹹在人體各有偏入之髒。中藥治療就是利用五味之偏,以糾正偏性的髒氣,從而起治療疾病的作用;同時,飲食五味又是臟腑營養的來源。
當我們利用五味治五臟的理論治病的時候,必須將一點謹記在心:凡事都有度,過用或者誤用都會有弊端,所以要正確理解、合理運用。
02
酸入肝,收斂補肝
“酸入肝”,可以理解為某些酸味的食物或中藥有補肝的作用,且主要是補益肝之陰血。
酸味藥擅長收斂。不小心吃到酸的橘子或柚子,我們通常是深深的吸一口氣。實際上這就是酸味令氣機收斂的一種表現。
中醫學講到酸,都會連帶提到“澀”,酸、澀兩個合在一起,澀有收斂的意思。收斂包括傷口的收口癒合,食物中以酸梅最典型,醋也一樣。
除此之外,中藥中的酸棗仁可補肝血,白芍可養肝血斂肝陰,山萸肉可補肝腎之陰等;水果中,酸性的類似梅子、檸檬、菠蘿、桑葚等都可以養肝。
需要注意的是,酸味可以收斂,但外感病邪氣侵犯人體時,如果吃酸性食物,就會把邪氣留在體內,不利於疾病的痊癒,中醫謂之“斂邪”。
03
辛入肺,行氣發散
辛“能散”,“辛入肺”指辛味的藥物、食物善入肺以宣發肺氣。
辛”即為辛辣,“辛”有尖銳而強烈之意。我們常吃的蒜、姜、辣椒、胡椒都是以辛辣為主的食物。中醫認為,辛入肺,可以增強肺氣、祛風散寒、通順血脈、舒筋活血。
辛味能發散行走,但發散行走的同時就很容易帶來對氣血的損耗。所以氣血不足的人,如果需要用辛味藥來發散,就需要酌情減量,以免對氣血損耗太過而傷正氣。
04
苦入心,清洩火熱
“苦入心”,指苦味的藥物、食物善入心以清瀉火熱。
如中藥中的黃連、丹蔘、蓮子心、梔子等,味苦善清心火,苦瓜、苦菜、苦筍等食物也都味苦有助於降心火。
苦味還具有除溼和利尿的作用。夏天可以適當吃些苦味食物以清心瀉火,比如苦瓜、蘿蔔葉、大頭菜等。
中醫講,苦味入心經、心包經、小腸經,所以心火旺或小腸經旺(小腸、十二指腸感染、發炎,引起拉肚子、潰瘍、糜爛,或熬夜後舌頭腫脹刺痛)時,可通過吃一些苦味食物來緩解。
苦味藥能清熱,但是清熱的同時也容易造成對胃氣、陽氣的損傷。所以平素脾胃不好,陽氣不足的人,如果必須清熱,就需要慎用苦寒,可以部分的用甘寒藥來代替。
05
鹹入腎,補益腎臟
“鹹入腎”是指某些鹹味的藥物或食物有補益腎臟的作用。
如中藥中的鹿茸、紫河車、肉蓯蓉、蛤蚧、海馬等都味鹹性溫能補腎陽,而鹹寒之龜甲、鱉甲可補腎陰;食物中的海帶、紫菜、海蔘、牡蠣等也都有養腎之功。
中醫講的“鹹”不是專指鹽,而略相當於現在講的“礦物質”,包括鹹寒、鹹涼、鹹溫、鹹幹、鹹平多種。鹹味能滋養腎氣,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
嘔吐、腹瀉、大汗之後喝一點淡鹽水,可以糾正因此而引起的電解質紊亂。鹹味藥可以軟堅散結,對於腫塊、結節的疾病,可以起到消除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鹹入腎”,並不是說多吃鹽就能補腎,其實過量食鹽反而會加重腎臟負擔,導致血壓升高等病變,因此腎功能不全、高血壓人群要少吃鹽。
06
甘入脾,補益脾胃
“甘入脾”,就是說脾主甘味,脾胃虛弱時,適當多吃點甘味食物和中藥,可以起到補益脾胃的作用。
如中藥裡的人蔘、黨蔘、白朮、黃芪、甘草之類皆味甘可健脾補氣;砂仁、肉桂等可溫脾補陽;藥食同源的山藥、大棗、蜂蜜、扁豆、龍眼、薏米等都有健脾功效。
適量地吃點甘味食物可以補益脾胃,但是如果過量就很容易造成壅滯。痰溼或者溼熱較盛的人,就不能過食肥甘厚膩之物。
最後提醒大家,五味補五臟,是古代樸素的中藥藥性理論,臨床上要病證結合,合理運用。
活學活用
下列哪個是脾胃虛寒可以食用的水果?
A.山竹
B.桃子
C.火龍果
D.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