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忌縱情慾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但是放縱情慾體內溼氣加重便會形成溼邪。
二,忌思慮重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溼傷肉,風勝溼,甘傷肉,酸勝甘。”。思慮過度,脾氣鬱結,久則傷正,脾的運化水溼功能失常,脾虛易感受溼邪,出現食少納呆,胸脘痞滿,腹脹便溏等症狀。
三,忌酒,油膩,甜食
長期大量飲酒、食用肥甘厚味等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會加重脾、胃、小腸的負擔出現水溼內停,形成痰溼體質。
四,適當活動,動靜結合
適當運動使身體氣血執行通暢,臟腑功能正常運化,放鬆身體的同時,還能加速溼氣從體表毛孔排出。
五,避免潮溼環境
避免長期在潮溼的環境中生活,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如果房間內的溼氣很重,建議多通風乾燥。
六,藥膳食補
溼氣較重時可以使用草藥食補、藥補健脾去溼氣,如:薏苡仁,茯苓,冬瓜,白扁豆等。
薏苡仁
薏苡仁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止瀉,祛溼除痺,清熱排膿的功效。
茯苓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安神的功效。
冬瓜甘、淡,歸肺、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利膽的功效。
白扁豆
白扁豆甘、微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溼的功效。
七,泡腳除溼氣
晚上熱水泡腳可以促進人體的血液迴圈,加速體內溼氣的排出。可以在泡腳時加入艾葉(三年陳為佳),乾薑(切片),提高除溼的功效。
艾葉苦、辛、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還可以祛溼止癢。
乾薑性熱,味辛,歸心,脾,肺,腎,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溼消痰的功效。
八,拔火罐
拔火罐可以排寒排溼,特別是體表肌腠的寒溼,但拔火罐的頻率不宜過高。可以選用足三裡穴、豐隆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及後背膀胱經的穴位等。足三裡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之功能。豐隆穴為足陽明胃經的絡穴,脾胃主運化水溼,故有健脾益氣、祛溼化痰、止咳宣肺平喘之功,為祛痰要穴,主治咳嗽、哮喘等,是臨床上常用的穴位之一;本穴還有通經活絡、祛風除溼之功,主治下肢痿痺、腫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