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仍處於上升階段,當其病情嚴重到一定程度,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又存在冠狀動脈嚴重狹窄,就需要接受支架(PCI)或者外科搭橋治療。植入支架能夠解除冠狀動脈的狹窄或閉塞以改善心肌缺血,從而緩解症狀、改善預後甚至挽救生命,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但臨床上確實存在即便放了支架,仍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胸痛症狀。在究其原因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冠狀動脈解剖。心的形狀如一倒置的前後略扁的圓錐體,而位於心臟表面為心臟提供供血的動脈恰似一頂王冠,稱之為冠狀動脈(簡稱冠脈)。冠脈包括左冠(LCA)和右冠(RCA),顧名思義,左冠開口於左冠竇,右冠開口於右冠竇。左冠的開始為左主幹(LM),左主幹分出前降支(LAD)和迴旋支(LCX)。冠脈血管根據不同的直徑分為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和微動脈。冠狀動脈造影可顯示大、中、小冠狀動脈,而微動脈冠脈造影是看不到的。通常情況下,左主幹直徑在5mm-10mm,左前降支,左迴旋支、右冠直徑在2~7.5mm左右。其主要分支直徑在1~2mm,微動脈直徑在<500μm。我們目前臨床上所應用的冠脈支架最小直徑是2.25mm,換句話說當冠脈病變直徑小於2.25mm時支架是無法應用的。冠心病引起胸痛的原因包括:1、心外膜冠狀動脈(冠脈大的血管)狹窄或閉塞;2、冠脈微迴圈(微動脈)障礙。心外膜冠狀動脈硬化或者冠脈痙攣引起冠狀動脈狹窄或者閉塞,從而出現心肌缺血導致胸痛;微迴圈障礙包括微小動脈內皮功能障礙、微小血栓、微小動脈痙攣也可導致心肌缺血從而出現胸痛。冠狀動脈大的血管狹窄和閉塞可以用支架植入解決。而微小動脈病變支架卻無能為力。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放了支架仍然會有胸痛的發作,是因為微迴圈仍然存在病變。因此我們要重視微迴圈障礙,加強針對微迴圈障礙的治療,如硝酸酯類藥物、尼可地爾,加強抗凝抗栓等。放了支架出現胸痛,除了微迴圈障礙以外,還有如下眾多原因:1、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 支架作為異物植入體內,再加上抗凝力度不夠,支架貼壁不良等因素,常常誘發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術後24小時),導致血管急性閉塞,出現缺血性胸痛。需立即重返導管室行冠脈造影開通閉塞血管。2、分支出現閉塞在對主幹支病變進行支架植入時,小的分支受壓或粥樣斑塊移位導致邊支閉塞或原有狹窄加重,從而出現胸痛。可自行終止或用藥後緩解。3、血管痙攣患者因情緒激動或支架植入術後血管內支架牽拉擴張血管等原因可誘發冠脈痙攣,從而引起胸痛、胸悶、氣短等症狀,但當痙攣解除後,這些症狀也會隨之消失。4、缺血心肌未完全恢復在支架手術後如果缺血部位的心肌沒有完全恢復,也會出現胸痛、胸悶等不適。但囑患者堅持規律用藥,保持健康生活,症狀會逐步改善。5、支架反應多見於病變較重,支架植入較多的患者,就有可能因此出現“血管外膜牽張”。多表現為休息時胸痛,與活動無關,觀察心電圖無動態改變,心肌酶正常。這種胸痛在適應後多自行消失。6、支架術後亞急性或晚期血栓形成術後亞急性(一月內)或晚期血栓形成,通常因患者基礎病變較重、術後抗凝抗栓不充分引發。患者可出現持續性、劇烈的胸痛,同時可有大汗、噁心嘔吐及煩躁不安等症狀。心電圖可表現為ST段抬高,相應的心肌酶、肌鈣蛋白均出現陽性。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及檢查結果需立即進行二次冠狀動脈造影排查處理。7、支架內再狹窄患者在放置支架後如果不能控制好危險因素,放支架的地方可繼續形成斑塊,造成狹窄,甚至閉塞。這種胸痛一般發生在術後3個月至1年內,主要表現為勞力性心絞痛。應及時就診。8、血運重建不完全進行支架植入時通常先針對堵塞最嚴重的病變血管進行植入,如果冠脈存在多支多處病變而未達到完全乾預,則會再次出現胸痛。此種也多表現為活動後胸痛。如果其他病變血管直徑較小可藥物輔助治療,反之,則需要再次手術。9、精神緊張很多患者在做完支架手術後焦慮不安,情緒過於緊張,出現恐懼心理。一旦心理負擔太重也會出現胸痛。這種多無臨床陽性指徵。10、其他原因患者因術後服藥過多、反流性食管炎、胃炎、胸膜炎等消化、呼吸系統疾病也可出現胸痛,可進一步就診進行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