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在日常市場中,常常聽到這麼一些話語,養生大師51歲就早死了,農村98歲老大爺還活得好好的,要什麼養生呢?等等之類的話語。只能說遇到槓精了。
健康是個人的事與他人無關,無論是作為養生還是保健來說,都是為了讓自己健康的一種方式,個體間的差異無法成為人人可複製案例。但是按照正確的方式活著,活得有品質總比低質量的長久要好一些。所以,這裡面就有個概念要搞清楚,養生和保健的目的是為了讓生命有品質,並不是為了長久。
瞭解真正養生和保健的目的和意義所在,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的意義。近些年,由於健康意識的缺乏,加上生活節奏的加快,在不同年齡段人群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健康意識形態的發生。因為飲食起居、不同生活習慣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導致慢病、惡性疾病的時有發生。但這些不是為了找藉口而存在的理由。畢竟健康習慣的傳承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付出。
固執的人往往是容易拿極端的例子來搪塞事實,總覺得自己是世上的幸運兒,倒黴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從醫學機率學的角度去考量,大量的臨床資料案例,已經證實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營養的缺乏大機率事件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其實就是做保健養生最廉價的一種方式,也是科學機理所能解釋的一種方式。
註明下:98歲老大爺是誰不清楚,51歲的養生大師據說是食物中毒而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