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常表現為胃痛、胃脹、嘔心、反酸、噯氣、噁心等,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中醫藥自古以來重視調理脾胃,並在治療脾胃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現代醫學發展,醫生們研製了傳統古方的中成藥,也研製了新型的中成藥。
1.胃蘇顆粒:源於我國著名中醫專家董建華院士(1918.12.17-2001.01.26。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經驗方,經揚子江藥業集團開發為中成藥,於1993年上市後,一直暢銷至今。
組成:陳皮、佛手、香附、香櫞、枳殼、紫蘇梗、檳榔、雞內金。功效:理氣消脹,和胃止痛。
適應症:胃痛 氣滯證。主要表現:胃脘脹痛,可伴有脅肋部疼痛,噯氣或矢氣(放屁)則舒,情緒鬱怒則發作加重,胸悶食少,大便不暢等。
用法:每次15g,每天3次,沖服。注意事項:孕婦忌服。服藥3天症狀未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2.蓽鈴胃痛顆粒:這我國著名中醫專家董建華院士繼“胃蘇顆粒”後的另一貢獻,董院士在古方“金鈴子散”(宋·《太平聖惠方》)和“左金丸”(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基礎上,結合當代胃脘痛患者病因病機和個人用藥經驗而制定。於1997年收錄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佈的全國中醫醫院急診必備中成藥目錄。
組成:蓽澄茄、川楝子、醋延胡索、酒大黃、黃連、吳茱萸、醋香附、香櫞、佛手、海螵蛸、煅瓦楞子。功效:行氣活血,和胃止痛。
適應症:胃痛 氣滯血瘀證。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出現的疼痛、燒心、反酸等。
用法:每次5g,每天3次。沖服。注意事項:孕婦禁用。服藥3天症狀未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3.氣滯胃痛顆粒:中醫專家王永炎教授(1938.9.29~,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的脾胃病專家根據胃痛特點等,制定了肝鬱氣滯、脾胃虛寒、脾胃陰虛三個證型,並創制了氣滯胃痛方、虛寒胃痛方、陰虛胃痛方等,後委託遼寧華潤本溪三藥有限公司生產,1996年進入臨床以來,治療胃痛方面取得一定效果。其中以氣滯胃痛顆粒最為成功,已成為治療胃脘痛臨床一線用藥。
組成:柴胡、延胡索、枳殼、香附、白芍、炙甘草。功效:舒肝理氣,和胃止痛。
適應症:肝鬱氣滯,胸痞脹滿,胃脘疼痛等肝氣犯胃證或肝氣鬱結證。
用法:每次5g,每天3次。沖服。注意事項:孕婦慎用。胃痛嚴重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服藥3天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虛寒胃痛顆粒、陰虛胃痛顆粒等也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使用。
4.枳術寬中膠囊:該藥為國內首創的純中醫促進胃腸動力藥(嗎丁啉、莫沙比利等),由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徐大毅教授(1930.5-2018.7.15)經過數十年科研和臨床試驗而研製,2002年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確定為國家中藥三類新藥,至今仍用於治療功能性胃腸病。
組成:白朮、枳實、柴胡、山楂。功效:健脾和胃,理氣消痞。
適應症:脾虛氣滯證。用於胃痞(脾虛氣滯),症見嘔吐、反胃、納呆、返酸等,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見以上症狀者。
用法:每次3粒,每天3次。飯前服用。注意事項:服藥後偶見胃痛或大便次數增多。
5.溫胃舒顆粒“溫胃舒”和“養胃舒”是源於古代的“溫胃湯”(金·李東垣《脾胃論》),由江蘇省中醫院和合肥神鹿集團聯合研製,主要用於治療萎縮性胃炎。根據八綱辨證,將萎縮性胃炎分為胃(脾)陽虛及胃(脾)陰虛,以“溫胃湯”為基礎加減,形成了陽虛方(溫胃舒)和陰虛方(養胃舒)。1984年透過鑑定後廣泛用於臨床。目前三九醫藥公司也有生產。
組成:黨參、附子(制)、黃芪(炙)、肉桂、山藥、肉蓯蓉(制)、白朮(炒)、山楂(炒)、烏梅、砂仁、陳皮、補骨脂。功效:溫中養胃,行氣止痛。
適應症: 脾胃虛寒證。用於慢性胃炎,胃脘涼痛,飲食生冷,受寒痛甚。
用法:每次1.2g,每天2次。口服。注意事項:胃大出血時忌用。孕婦忌用。服本藥3天症狀未改善,應停止服用,並去醫院就診。
養胃舒顆粒
組成:白朮﹑北沙參﹑陳皮﹑黨參﹑乾薑﹑黃精﹑山藥﹑山楂﹑菟絲子﹑烏梅﹑玄參。功效:益氣固本,滋陰養胃,調理中焦,行氣消導。
適應症: 氣陰兩虛證,用於慢性胃炎,胃脘灼熱,隱隱作痛。
用法:開水沖服。一次1-2袋,一日2次。口服。注意事項:胃大出血時忌用。孕婦忌用。服本藥3天症狀未改善,應停止服用,並去醫院就診。
6.三九胃泰顆粒:第一軍醫大學(現在的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張萬岱教授(1930.3~)帶領團隊,根據多位專家臨床經驗而研發,於1973 年至1984年完成了相關基礎和臨床試驗,1985年由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開發成中藥新藥。該藥於1995年至1997年和2000年4月至2000年12月分別再次進行臨床研究驗證。因臨床療效確切, 毒副作用小, 深受廣大患者及醫生的歡迎。
組成:三叉苦、黃芩、九里香、兩面針、木香、茯苓、白芍、地黃。功效:清熱燥溼,行氣活血,柔肝止痛,消炎止痛,理氣健胃。
適應症:除脾胃虛寒證以外的其他證型。用於上腹隱痛、飽脹、反酸、噁心、嘔吐、納減、心口嘈雜感等及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慢性胃炎有上述證候者。
用法:每次10g,每天2次。沖服。注意事項:胃寒患者慎用。忌油膩、生冷、難消化食物。忌情緒激動或生悶氣。糜爛性、萎縮性等慢性胃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慢性胃炎患者服藥2周症狀無改善,應立即停藥並去醫院就診。
7.荊花胃康膠丸:由天津天士力集團研發生產,主要成分由驅蛔素、對傘花烴、a-萜品烯三成分(共95%以上)組成,驅蛔素是主要藥效和毒性成分,能抑制幽門螺旋桿菌(Hp),可改善急性胃炎潰瘍發生程度和乙酸胃燒灼性的潰瘍癒合,抑制大鼠幽門結紮的潰瘍形成,對胃腸道平滑肌具有一定解痙作用。2001年已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抗Hp效果明顯,聯合標準抗Hp方案可取得更好效果。
組成:土荊芥、水團花。功效:理氣散寒,清熱化瘀。
適應症:肝胃不和兼血瘀證。寒熱錯雜證。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脹悶,疼痛、噯氣、返酸、嘈雜、口苦等。十二指腸潰瘍見上述症候者。
用法:每次2粒,每天3次。飯前口服。注意事項:孕婦忌服。少數患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胃脘不適等;一般可自行緩解,嚴重者可停藥對症處理。
8.達立通顆粒:由南昌弘益藥業有限公司研發生產,2005年上市,目前也廣泛用於治療胃十二指腸疾病。
組成:柴胡、枳實、木香、陳皮、清半夏、蒲公英、山楂(炒焦)、焦檳榔。功效:清熱解鬱,和胃降逆,通利消滯。
適應症:肝胃鬱熱證。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淺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術後胃腸功能恢復及便秘。用法:每次6g,每天3次。飯前沖服。
9.香砂六君子丸(濃縮丸):出自清·羅美《古今名醫方論》,為治療脾胃疾病的常用方,經改造成為中成藥。
組成:木香、砂仁、陳皮、制半夏、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功效:益氣健脾、和胃降逆。
適應症:脾虛氣滯證。用於脘腹脹痛,消化不良,噯氣呃逆,嘔惡食少,大便溏瀉等。
用法:每次6~9g,每天2次。口服。注意事項:孕婦忌服。不適用於口乾、舌少津、大便幹者。不適用於急性胃腸炎、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大便水瀉頻頻,脘腹作痛。服藥三天症狀無改善,或出現其他症狀時,應立即停用併到醫院診治。
10.越鞠丸:出自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組成:香附(醋制),川芎,梔子(炒),蒼朮(炒),六神曲(炒)。功效:疏肝解鬱、理氣寬中消痞。
適應症:氣鬱痰阻證。胸脘痞悶,腹中脹滿,飲食停滯,噯氣吞酸。用法:每次6~9g,每天2次。口服。
注意事項:忌生冷及油膩難消化的食物。服藥期間要保持情緒樂觀,切忌生氣惱怒。 服藥3天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11.參苓白朮顆粒:源於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茯苓、白朮(麩炒)、山藥、白扁豆(炒)、蓮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功效:具有健脾、益氣之功。
適應證:脾胃氣虛證。用於體倦乏力,食少便溏。用法:3g/次,3次/d,沖服。
注意事項:洩瀉兼有大便不通暢,肛門有下墜感者忌服。服本藥時不宜同時服用藜蘆、五靈脂、皂莢或其製劑。不宜喝茶和吃蘿蔔以免影響藥效。不宜和感冒類藥同時服用。服藥2周後症狀未改善,應去醫院就診。
以為常見的幾類治療胃痛、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疾病常用中成藥,均經過了臨床實踐的檢驗,序號為隨機寫的,不代表藥物本身優劣的排名。以上藥物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具體用藥需詳見說明書。部分藥物透過不同的製劑技術,已形成了膠囊、顆粒等不同型別,可供選用。
參考資料:
李軍祥.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 v.25(12):889-894.
李軍祥.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 v.2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