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末年張仲景之頗為得意之方,為後世諸多醫家臨床借鑑之方劑。

古代治療痞病的專方,傳統的降逆和胃止嘔除痞方。具有調節胃腸功能、保護胃黏膜、抗潰瘍發生、抑制幽門螺桿菌等作用,適用於以心下痞、嘔吐、下利而煩為表現的疾病。

方解:

本方證病人中氣受傷,脾胃、大小腸功能失調,因為寒熱互結其中,清濁升降失常。其症狀為心下痞滿、乾嘔、腸鳴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湯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薑,而加川連、乾薑。本方中法夏、乾薑辛溫除寒,和胃止嘔;川連、黃芩苦寒洩降除熱,清腸燥溼;人蔘、大棗、炙甘草補中益氣,養胃。

方證提要:

上腹部滿悶不適,按之無抵抗,噁心嘔吐,腹瀉腸鳴,食慾不振者。

適用人群:

營養狀況較好,脣紅,舌紅苔多黃膩,大多數為青壯年患者;容易出現口腔黏膜潰瘍,女性月經期潰瘍多發或加重;伴有消化道症狀,如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腹瀉或有腹瀉傾向等;有焦慮傾向,大多伴有睡眠障礙,情緒多急躁,或心悸、早搏、胸悶等。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徵者,可以考慮使用:

(1)以上腹部滿悶不適、噁心為表現的疾病,如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膽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胃病、慢性膽囊炎等。

(2)以腹瀉為表現的疾病,如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醉酒嘔吐或腹瀉。

加減:

(1)熱重者倍用黃連,減少乾薑的用量;

(2)寒重者倍用乾薑,或者易炮姜等,減少黃連、黃芩用量;

(3)血瘀痛者加茜草、澤蘭、蒲黃、五靈脂、元胡等;

(4)氣滯者加枳實、厚朴、白朮、陳皮、川楝子、香附等;

(5)泛酸者加瓦楞子、烏賊骨等;

(6)虛寒者加高良薑、桂枝、蓽撥等;

(7)體內息肉者,加烏梅,厚朴等,隨證加減。

注意事項:

(1)黃連用量不宜過大,以防抑制食慾。

(2)甘草多用可能導致反酸、腹脹及浮腫等。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高血壓併發症你知道哪些?常見併發症詳解,請重視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