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問診中醫的朋友,很大一部分人先前都已經看過西醫。不出意外的話,他們也領略過西藥立竿見影的“神奇”。吃西藥,最多一個星期。吃中藥,可能一個月,兩個月,或者“遙遙無期”。
這也成了不少人黑化中醫的理由——中藥沒用,中醫都是騙子。
不可否認,很多古醫書上記載的極為對症的藥方,現在確實“沒用”了。因為,藥材的種植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藥效相比古代,大幅下降。
圖源網路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人參。相信完全不懂中醫的人,對這味名聞海外的中藥材,也是耳熟能詳。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人參也多次發揮過“起死回生”的關鍵作用……
言歸正傳,先來看下這味“以形補形”之上品藥材的醫書判詞:
“人參性平甘微苦,大補元氣虛脫用,補脾益肺心氣虛,安神益智又生津。”
從字面來看,人參的功用主要有兩個:
1、大補元氣。
人參性平,味甘、微苦。歸肺、脾、心經。作為補氣之要藥,既可以單用,也可依患病症狀不同,與其他藥材配伍。
醫書上記載:“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四肢逆冷者,可與回陽救逆之附子同用;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身暖、渴喜冷飲、舌紅乾燥者,常與麥冬、五味子配伍。”
西醫認為人體是血肉之軀,不存在氣,氣太虛無縹緲。而在判定一個人生死的標準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手指感受鼻息。有氣,就說明還活著。人活一口氣,不無道理。
圖源網路
2、補脾益肺。
人參,還可用於肺脾心腎氣虛證。
治肺氣咳喘、痰多者,常與五味子、紫蘇子、杏仁等藥同用。
治脾虛不運而兼溼滯者,常與白朮、茯苓配伍;若脾氣虛弱不能統血,導致長期失血者,則與白朮、黃芪配伍。
治腎不納氣的短氣虛喘,常與蛤蚧、五味子、胡桃等藥同用;治腎陽虛衰,腎精虧虛之陽痿,則常與鹿茸等配伍。
從古代醫家記載的人參用途,可見中醫辨證施治的嚴謹性,以及對症用藥的科學性。
現在不少治療脾虛氣短,或者腎氣虛的藥方,也經常能看到人參的影子,如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丸等。不少老中醫,也多參照古方進行配伍,然後炮製藥物。
古人用人參通常是煎服,用量3~9g,挽救虛脫可大用15~30g。古代野生環境下,百年人參也粗不過大拇指,而現在經人工種植人參,有的比胡蘿蔔還粗。
▲現代人工種植的人參
現代20g的人參效用,能比及古人參的多少克?大概沒有幾個老中醫能說清楚。
而中醫的不傳之秘,恰在藥量上。有時方子開對了,藥材用對了,最終卻沒有達到效果。最大的可能就是藥量劑量的問題。
中藥調理,必須要吃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更長?不一定。醫者以治病救人為天職,但安全性始終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效用。因此,不僅是中醫,很多西醫在不定因素下,也會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
我是鮑德華,從醫四十餘年,擅長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女性月經不調、不孕不育及各種疑難雜症,大家有相關問題可以諮詢我,我會盡量幫助大家進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