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又稱“膏滋”“煎膏”,是指根據個人的體質與證候,由專業的中醫醫師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的指導思想,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則組方,將中藥加水煎煮,去渣濃縮後,加入輔料收膏製成的內服中藥製劑。
膏方較其他中藥劑型具有組成藥物多、功效全、口感好、服用方便等特點,既可療疾卻病,更有補虛療損,恢復機體功能的功效,因此可用於內、外、婦、兒各科的慢性病遷延期之扶正祛病,又可用於亞健康、免疫功能低下等狀態的調理與防病,可也用於糾正體質偏向,抗衰健體。
虛則補之平為期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謹查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膏方就是針對患者的陰陽盛衰情況,補其不足,瀉其有餘,糾正陰陽失衡的異常狀態,促使機體恢復到相對平衡的狀態。並且,某些慢性病常表現為以虛損為主導的臨床表現,但虛中多夾有標實證候,開具膏方時當扶正祛邪,標本兼治,而非拘泥於純補。膏方的立意在於平調、緩圖、長效,治補相兼,以平為期。膏方並非是單純補劑,包含糾偏卻病之義。
一、久病體虛或有慢性虛損性疾病者;
二、“亞健康”狀態者,此類人群並無慢性疾病,因長期疲勞或精神壓力過重而致身體虛弱,平素易感冒,常感體力不支,精力不濟,難以勝任緊張而煩勞的工作;
三、康復期患者,如術後、失血後、大病後、產後體虛者;
四、特殊人群:孕婦、老年人、部分兒童,如孕婦貧血、胎漏;老年人精力不足、臟腑功能低下;兒童久咳不愈、厭食等。
膏方服用有禁忌
膏方雖是冬令進補佳品,卻非人人皆宜。有些患者邪實偏盛,卻急於求補,往往事與願違。不適宜膏方調補的人群:新患感冒、咳嗽者,應先將外感治癒,方能進補;飲食所傷,胃氣脹滿、噯腐吞酸者,當先消除積滯,運脾開胃;體質健壯的青少年;急性疾病有感染者,如胃痛、腹瀉、痢疾、膽囊炎、膽石症發作等;慢性疾病發作期或活動期患者,如慢性肝炎伴轉氨酶升高、自身免疫性疾病伴球蛋白和抗體升高等,皆不宜膏方調治。
膏方進補開路先
儘管中醫在開具膏方時,遣方用藥多能滋補與運化兼顧,但膏方中畢竟選用了較多補益類中藥,尤其是阿膠、鹿角膠、龜甲膠、黃明膠等動物膠類藥物,性質滋膩礙胃,難以消化吸收。因此,在服用膏方前,須先調理脾胃,使脾胃健運,為膏方的消化吸收創造條件。例如某些患者平素食慾不佳、食後腹脹、舌苔厚膩,證屬脾胃失和、運化不力,不宜先投滋補膏方,應在進補前半個月至一個月左右,以“開路方”調理脾胃,待脾胃功能正常後再服膏方。
此外,膏方不同於湯劑,一旦熬製完成,常須服用1-2月。有些患者初服膏方後,機體會出現各種不適症狀,此時再想調整膏方頗為棘手。“開路方”可幫助醫生根據患者服藥後的機體反映,對病情作出更準確的判斷,開具出真正適合個人體質的膏方。因此,在服用膏方前,醫師應先以“開路方”投石問路,觀察患者服藥反應,了解體質差異,及時調整處方,為此後開具膏方提供依據,使膏方進補更為有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