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代表下個迴圈開始,大吉之日。
自古民間就有“冬至如大年的說法”。在中國冬至是白天最短,晚上最長的一天,這一天陰氣最盛,陽氣最弱。周朝時期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歲首:也就是新一年的開始。在古代,遠遊漂在外地的古人這一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祭拜先祖,所謂“年尾有所歸宿”。
雖然說冬至開始陽氣漸強,但是冬至到立春這個時間段同時也是陰氣最重的時候。
冬至三侯: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糜角解: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最冷時節,如果不注意調養,有些器官會很容易“生病”。1、血管遇冷易變脆
冬天是心腦血管的“魔鬼季節”,寒冷刺激會使血管痙攣,血壓波動性增大,導致腦出血、腦梗死等增多。
建議:時常測量血壓,並將其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適當吃些山楂、黑木耳、金橘、大蒜、洋蔥等能疏通、軟化血管的食物。
2、心臟最怕溫差大
冬季室內外溫差大,一進一出很容易引發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建議:外出要護好頭部和手腳,儘量佩戴手套、帽子和圍巾;睡前用熱水泡泡腳;洗澡時先放水,等水溫合適後再脫衣服。
3、霧氣最傷肺
冬季清晨霧氣濃厚,寒冷、乾燥的空氣經過肺才能進入人體,此時不加以防護,很容易誘發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還可能落下病根,導致來年復發。
建議:冬季晨練不要太早,最好等9點左右、霧氣散去後再鍛鍊;霧霾天外出要戴上口罩;積極補充水分也有助養肺。
4、胃代謝會變慢
冬季是脾胃病的高發期。天氣寒冷,胃本身就有些倦怠,如果食用過冷、過生、過硬的食物,會給胃帶來額外負擔。
建議:多吃牛、羊肉等溫性食物,有助增強禦寒力。怕冷的人,可適當放些蔥、蒜、生薑;容易上火的人最好配上白蘿蔔。
5、前列腺也會得“感冒”
受涼是誘發前列腺炎最常見的原因。低溫下,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會顯著增強,使前列腺腺體收縮,容易造成慢性充血,導致尿道內壓力增加。
6、鼻子病菌易入侵
鼻黏膜的黏液分泌在冬季會減少,鼻子的“屏風”作用也會減弱,導致有病菌的空氣直接進入肺內,增加了呼吸道感染機率。建議:睡前用溫淡鹽水清洗鼻腔,或將熱水倒入杯中,緩緩深吸入水蒸氣,每次約十分鐘,早晚各一次,能滋潤、清潔鼻黏膜。
7、耳朵禦寒力最差
耳朵、鼻子、手、腳都處於神經末梢,血流量少,到了寒冬格外怕冷。如果耳朵暴露在外,甚至會有“凍得頭疼”的感覺。
建議:外出時最好帶上耳罩,進入室內時可以用手搓一下耳朵,讓其快速回暖。耳朵受凍後,不宜熱水敷貼,以免加重症狀。
冬季食宜溫,怎麼進補?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豬腰等,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多能入腎,是冬季養腎的首選食物。
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雞,西北來碗羊肉湯。這一天大家開始進補:也就是大家說的,補冬膘。
“冬令進補,開春打虎”,對於中國人來說,“冬令進補”,差不多就像是“人餓了需要吃飯”一樣的公理。春生、夏長、秋斂、冬藏。其中冬藏,意為藏於養精蓄銳,藏於休養生息。所以進補的第一要招,先補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