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炎是一種常見的顱神經疾病。多為面神經在莖乳突孔內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引起周圍性面神經癱瘓。又稱倍耳氏癱或倍耳麻痺。
病因病理現代醫學認為,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區域性受涼或病毒感染有關。大部分患者常在面頰部受冷風吹襲或著涼而起病,少數患者同時併發急性鼻咽炎。因此,一般認為可能由於區域性供應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而發生痙攣,或風溼性面神經炎,面神經管內骨膜炎,使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血液迴圈障礙而發病。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外感風寒侵襲面部經絡(主要為陽明,少陽等經),以致經氣流行失常,氣血不和,經脈失去濡養,縱緩不收而發病。
臨床表現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二十到四十歲最為常見。多為一側性,雙側者甚少見。常急性起病,數小時內達高峰。有的起病前幾天有病側耳內或耳後下疼痛,乳突區輕度壓痛。患者往往在清晨起床後於洗臉漱口時發現面頰動作不靈。嘴歪或口角漏水。
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眼裂擴大,球結膜暴露,流淚,鼻脣溝變淺,口角下垂,流口水,口歪向健側。病側因頰肌癱瘓,咀嚼食物時常存留在齒頰之間。檢查時患者不能作皺眉、閉目、鼓腮、噘嘴等動作,露齒時嘴歪向健側,呈面神經周圍性癱瘓。
多數患者在起病1到2個月內有明顯好轉,少數甚至遲達一年以上尚不能恢復,有些可遺留側面肌攣縮或痙攣現象。但是若讓患者作主動運動如露齒時,即可發現攣縮側的面肌並不收縮,而健側面肌收縮正常。面肌痙攣為原先癱瘓的面肌發生不自主的抽動,於情緒激動或神經緊張時更為明顯。
診斷與鑑別診斷根據起病情況和臨床特點,診斷並不困難。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1)面神經中樞性(核性)癱瘓
其癱瘓僅限於額面下部表情肌,表現為口角歪斜,鼻脣溝淺平,而額面上部表情肌的動作皺額,閉目等動作正常。且多伴有偏癱,多見於腦血管疾病(缺血性、出血性)腦炎等患者。
(2)其他疾病的影響
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中耳炎、顱底腦膜炎、鼻咽炎、橋腦腫瘤聽神經瘤等均可壓迫,浸潤或損害面神經,雖亦為面神經周圍性癱瘓,但絕大多數起病較慢且伴有其他顱神經受損或原發病的特殊表現。此外,外傷顱底骨折,也可損傷面神經。
辯證論治周圍性面神經炎,屬祖國醫學“口眼渦斜”的範疇,概因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氣血不和,筋脈失陽所致,臨床當以疏經通絡,行氣和血,祛風散寒、滋養經脈為其治則。
基本手法1.推揉麵頰收放法
雙手掌於患者面部環轉推撫,患側上行推,謂之“收”;健側下行推,謂之“放”;自然推過下頜,面頰部、額部反覆操作十餘次,用單手多指上行揉患側面頰;拇、食指分揉上、下眼眶,取眼周諸穴。
2.搓擦面頰溫通法
單手並列四指或小魚際肌快速搓擦患者面頰,以區域性溫熱紅潤為準。
3.揪捏面肌牽正法
拇、食指捏拿咬肌肌腹,輕輕向前外方牽拉,用力適度,兩次為宜;拇、食指分別向外上方快速揪提地倉、巨繆、瞳子繆三穴,每穴揪3到5次;單手拇指按揉牽正穴1分鐘(定位:耳垂前零點五寸),翳風穴1分鐘,並取區域性其他諸穴。
4.指彈面頰活血法
拇、食指捏拿、捻轉患側面肌,自下而上捏拿三遍;用拇指固定食、中、無名三指猛力彈出,一指端依次彈擊面頰。
5.按揉前臂疏經法
單拇指分別按揉兩上肢前臂陽明經絡線以對側為主,按壓曲池、合谷及手少陽經外關、陽池穴,最後一手食指上取人中,另手食指下取承漿、捏拿肩井結束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