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研究表明,高糖飲食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減少有益細菌的數量。高糖消耗與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之間存在關聯。

多年來,典型的西方飲食在全世界工業化國家中發現的高發炎性腸病(IBD)方面起著主導作用。

但是,西方飲食到底是什麼呢?脂肪,動物蛋白和糖含量高,而蔬菜,豆類,全穀類和水果的含量低,該如何應對呢?傳統上一直將脂肪和動物蛋白視為主要犯罪嫌疑人,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糖是罪魁禍首。

在2016年2月發表於《炎症性腸病》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高糖和軟飲料”的飲食方式與潰瘍性結腸炎(UC)的風險呈正相關。這項研究是最大規模的研究,涉及來自歐洲多個國家的366,351名參與者。該研究還確定,即使在糖和軟飲料的高消費人群中,高蔬菜攝入量也可以調節UC風險。

“過去50年來,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迅速上升,IBD患者的地理分佈……支援環境因素在IBD病因中的作用,其中飲食可能是重要的一部分,”研究作者寫道。

在西方飲食較為普遍的北歐國家中,IBD發生率較高,而在南歐國家中,IBD發生率較低,這往往導致遵循地中海飲食,富含蔬菜,豆類,水果和堅果,穀物產品,魚和橄欖油。

糖可能會損害腸道微生物組

糖以其對身體的促炎作用及其與多種疾病的聯絡而聞名,包括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癌症和2型糖尿病。儘管糖和IBD之間關係的確切性質尚未確定,但越來越多的動物研究資料表明糖對腸道微生物組具有有害作用。

2020年10月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一週食用10%糖溶液(低於大多數軟飲料中典型含量的15%)的小鼠會嚴重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兩種降解粘液的細菌變得更加豐富,導致腸道保護性粘液層受到侵蝕,而諸如乳酸桿菌等“好”細菌的數量減少,有效地為結腸炎奠定了基礎。同時,儘管西方飲食中糖的存在似乎是IBD的罪魁禍首,但也可能歸咎於某些營養素的缺乏。正如歐洲研究人員發現的那樣,在高糖和軟飲料消費者中,低蔬菜攝入量增加了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

纖維飲食有益腸道菌群

雖然糖已被證明會損害腸道微生物組,但蔬菜,特別是其中所含的纖維,已被證明是有益的。對於IBD,可能存在直接相關性。因此,如果蔬菜能起到保護作用,則蔬菜的缺乏會增加風險。

1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屎”能治病?8種能入藥的動物糞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