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冬至了。冬至,在養生學上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因為“冬至一陽生”。中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古人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女人懷孕一樣,需要小心保護,精心調養。
冬至進補有講究冬令進補是中國曆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藥的作用。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那麼,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專家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萌芽,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也就是說,在冬至前後人們開始進補是最好時間。冬至進補既可治病,又可防病。
冬補食物的三項功能
冬至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冬至進補的食物應該恪守三種功能:
一要有保溫功能。 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
二要有禦寒功能。 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可以多吃甲魚、羊肉、桂圓等食品。可以說,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此外,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為,這類蔬生長在土壤裡,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比如茄子、冬瓜等。
三要有防燥功能。 冬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有鼻幹、舌燥、面板乾裂等症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晚補不如早補”對嗎?現在,為了保持身體健康,不少人開始注重進補。有人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鬧出了“小孩長鬍須”的後果。醫學專家提醒說,進補有年齡限制,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的正常生長髮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
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因為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界限,多數疾病是在40歲後開始出現症狀。此時進補非常必要。
哪些人群最需要冬至進補?①體質虛弱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心臟病、風溼等)的老人;②公司文員、中高階管理人員等長期處於高壓下的亞健康人群;③因外科手術、產後以及大病、重病後的虛弱人群;④月經不調、手腳冰涼的女性;⑤癌症康復期的病人。
冬至進補四大忌一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效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
二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三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的人,在冬季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róu)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裡的水分減少。
四忌慕名進補:雞湯營養豐富,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裡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對於膽道疾病患者、胃酸過多者、腎功能不全者都不宜喝雞湯。
總之,冬至是一年當中進補的關鍵時令,人們只要正確把握進補,就能過一個健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