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裡,細菌就是不好的。
但事實上,人體內有很多細菌,其中致病菌只佔極少一部分,大部分細菌都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
比如說,我們的腸道菌群,參與體內的物質代謝,生理性調控,化學物質轉化,以及能量和資訊交換。人體所攝入的食物和藥物都將由人體自身及共生的細菌共同處理和代謝。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都知道喝優酪乳有益健康,那是因為優酪乳裡含有益生菌。所謂的益生菌,就是對人身體有益的細菌。
當我們大量使用抗菌藥物時,勢必會把腸道共生的細菌也殺滅,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只有在明確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才會被允許。
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引發的“二重感染”就是因為好的細菌被殺死了,壞的細菌乘機繁殖,導致新的感染。還有,有的寶寶吃抗生素會拉肚子,就是因為腸道好的細菌被殺死了。
一個細菌就是一個生命整體,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現象,就像人類一樣,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一點點進化來適應新的環境。抗菌藥物的濫用,只會加快細菌進化的腳步。
比如近年來出現的超級細菌,讓很多醫生束手無策。
2011年世界衛生日提出“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
到時候,一個小小的感染就可能會要命!
細菌耐藥性是21世紀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元凶之一!
參考資料:
王世榮.微生態學研究概論及其應用前景[J].中國微生態學雜誌,2013,25(05):617-619.
陳代傑.從靶標到網路—抗菌藥物作用機制與細菌耐藥性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誌,2015,15(01):84-90.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