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說說健康那些事兒

目前全球有超過20億人超重或肥胖。這意味著,全世界每三個人裡就有一個正在被超重或肥胖引起的健康問題困擾。“胖子”這個詞常常和“貪吃”“不自律”“沒有自我管理能力”等負面印象聯絡在一起。很少有人思考過,肥胖真的就是因為個人“不自律”“不會管理”嗎?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

一、“節儉基因”的力量

遺傳學家詹姆斯·尼爾(James V. Neel)在1960年代提出過一個著名的、但一直充滿爭議的理論——“節儉基因”理論。尼爾認為,在進化史上,人類祖先經歷了漫長的狩獵採集階段,經常過的是飢一頓飽一頓的苦日子。這樣的生活環境,篩選出了一批 “好吃、懶做、耐餓” 的人類個體,他們遇到好吃的就會盡量多吃,儲存能量,吃飽了肚子就儘量少消耗,餓肚子的時候也能多忍耐一會兒。這樣的個體當然能夠更好地適應飢餓和匱乏,而這些人攜帶的基因也因此流傳到了今天。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在短短一兩百年的時間裡,人類生產出了非常豐富的糧食,而且大多數人不再需要高強度體力勞動。在這樣的變化下,那些曾經性命攸關的節儉基因,反而成了麻煩和累贅,仍讓我們仍然頑固地保有多吃少動的本能,肥胖就因此流行起來。

“節儉基因”的理論固然提供了一個邏輯上能自圓其說的模型,但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缺少一錘定音的證據。2020年10月14日,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的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論文,還真的找到了一個符合條件的“節儉基因”—— mir-128-1 [6]。這類基因體型很小,不足以獨立生產蛋白質分子,但是它們能和細胞內其他RNA分子結合,影響其他蛋白質分子的生產。透過選擇這樣一個基因,就能以一及百地同時影響很多基因,強有力的影響動物的能量攝入、儲存和消耗。這一研究的發現,證實了“節儉基因”的存在。

二、遺傳和“嬰兒肥”、“青春肥”導致易胖體質

研究顯示,父母雙方都胖的,孩子也胖的風險是父母雙方體重都正常孩子的4倍;如果父親一方胖,就是3.1倍;僅有母親一方胖的,是2.7倍。

調查顯示,肥胖的兒童在成年後,有42%-63%的機率會繼續肥胖;肥胖的青少年在成年後,繼續肥胖的機率更是高達70%-80%。說得更直白一點,只要18歲之前胖,後半輩子大機率也會繼續胖。

為什麼小時候胖就會一直胖呢?其實根本原因就在脂肪細胞上。在我們的一生中脂肪細胞的生長髮育期只有一個,就是在成年之前。從嬰幼兒時期,脂肪細胞就開始大量繁殖;到青春期的時候,數量達到頂峰。從此以後,脂肪細胞的數量就不會再變了。成年後脂肪細胞的數量就固定了,不會變多也不會變少。不管是胖了還是瘦了,變化的都不是脂肪細胞的數量,而是它們的大小。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營養過剩,脂肪細胞的數量比別人多,那他長大後當然就比其他人更容易胖。脂肪細胞除了有固定的生長期之外居然還有“記憶”。如果在脂肪細胞生長髮育的階段,受到了營養刺激,不管是營養不良還是營養過剩,接受到任何一種刺激後,身體都會向脂肪細胞發出過度生長的訊號。脂肪細胞會長期“記住”這個訊號,在此後的時間裡,都更傾向於囤積能量、拼命生長。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易胖體質。

三、商業環境的誘導

商業社會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也在客觀上加劇了肥胖問題。千百萬年的進化結果使我們喜歡高油高糖的食物;商家為了賺錢就會迎合人們的口味,生產這種超級加工食品;而長期接觸這些不健康的食品,又會改變人們的飲食偏好,讓人們更喜歡這種味道;這就又刺激商家生產更多……如此迴圈,把越來越多的人捲進了肥胖的泥潭。

所以,肥胖壓根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人類長期進化和生活方式改變的產物。進入現代社會,工業化帶來的能量過剩和商業環境對人們的行為誘導,又讓這個問題更加突出。那麼對抗肥胖,我們就無能為力了嗎?下期再聊。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起而不堅,小便點滴而下該怎麼辦?中醫一招幫你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