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灸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創造的一種療法,又稱間接灸,是在艾炷與面板之間襯墊某些藥物而施灸的一種方法,此法具有艾灸與藥物的雙重作用,火力溫和,患者易於接受。近年隔物灸的臨床應用及實驗研究證實,隔物灸療法具有簡便、高效、相對安全等特點,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以及寒、熱、虛、實的各種證候中。由於隔物灸臨床應用範圍的廣泛,現對其作用方式和作用機制分析如下。
隔物灸的作用方式1.穴藥結合
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聚集和出入體表的部位,是臟腑氣血匯聚之處,大量的臨床醫療實踐證明針刺腧穴能調節相應臟腑功能氣血的盛衰,經脈臟腑功能狀態也可通過針刺穴位來改變。中藥歸經是藥物的基本特徵,是用來標明藥物的作用部位。特定的中藥成分群對特定的經脈臟腑有選擇性的作用,這是中藥歸經的物質基礎。穴位有其獨特的生物物理學特性,這種特異性決定了穴位對藥物經皮的儲存和吸收有明顯的影響。穴位面板的角質層顯著薄於非穴位,透皮屏障作用降低,因此穴位面板通透性好,有利於藥物經皮滲透吸收。將藥物置於穴位上,易於透過面板,進入穴位,經絡脈、經脈到達臟腑,“處百病,調虛實”,結合藥物的歸經,充分發揮藥物穴位結合的效應。
艾灸
2.穴灸結合
艾灸療法是用艾絨放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和氣血、扶正祛邪作用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關灸法最早的記載。艾灸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作用。現代醫家對艾灸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增強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和臨床研究,充分證實了穴位艾灸對機體的良性調整作用。
3.穴藥灸結合
隔物灸療法歷史悠久,首見於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書中記載了隔蒜灸法、隔鹽灸法、隔
椒麵餅灸法;唐代孫邈《備急千金要方》共應用隔附子餅、薤、黃土餅、麵餅、蒜、豆豉餅、商陸、葶藶豆豉餅等 8 種隔物灸法;王燾的《外臺祕要》首次記載隔杏仁餅灸治療狂犬咬人;宋代王執中《鍼灸資生經》記載了用隔巴豆餅灸治療大便不通的隔物灸療法;明代楊繼洲的《鍼灸大成》首見用隔姜灸治療哮喘咳嗽及久咳不愈,用隔硫磺蒜餅灸治療瘡久成漏,用隔槐皮灸保健長生;龔居中的《紅爐點雪》隔南星餅灸治療痰瘤結核;龔廷賢的《壽世保元》用隔癩蝦蟆皮灸治療痕瘍;清代吳謙的《醫宗金鑑》用隔蠐螬灸治療癰疽,吳亦鼎《神灸經綸》記載隔蠐螬灸治療疽瘩惡瘡。
隔物灸以其獨特的方式,發揮灸法與藥物雙重效應,作用於機體穴位,啟用機體的免疫系統,調節機體免疫防禦功能。隔物灸法,思維獨特、操作性強、藥灸合用,又有施灸時的獨特操作原則,是集穴位的特異性、藥物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性和艾絨燃燒時溫熱性相結合所產生的綜合效應。
隔物灸的作用機制1.穴位的特異性
20 世紀大量的研究顯示了穴位具有聲、光、熱、電、磁等的生物物理特異性。經絡具有發聲和導聲的特性,當壓迫經絡上某一穴位時,該點發出特殊的聲音,且循經向兩個方向傳導;經絡線上皮膚髮出的聲音聲調高、音量大,與非經絡線上的聲音明顯的不同。人體可以向外發射超微弱的冷光,穴位處的發光強度高於非穴位處,且發光強度相對恆定。人體發射的紅外光譜可通過高靈敏的感測器接收,轉變為可見的熱像圖;人體紅外輻射所有的光譜峰值在 7.5 μm 附近。穴位高導電量、低電阻的特性是最早被證實的,經絡線上低電阻點的面板電位較兩側旁開的非低電阻對照點為高。
利用生物磁測量方法測得各經脈伴隨著磁震動線出現。近年,研究人員利用視訊成像和訊號加權方法,分析面板視訊影象序列訊號的光強變化特性,精確地測量了面板的光學特性,觀察到了與穴位重合的面板表面光學特異性區域。穴位的這些特異性決定了其接受各種外來刺激所產生的特異性作用,隔物灸過程中所產生的光、熱特性正是契合了穴位的生物物理特性。
2.藥物的透皮性
穴位給藥是傳統的鍼灸選穴與現代透皮給藥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它既豐富了祖國醫學的傳統治療手段,同時也為現代醫學拓寬了新的給藥途徑的思路。
藥物透皮吸收給藥是藥物以一定速率通過面板、毛細血管吸收進入人體的一種給藥方式,這種方式避免了藥物對胃腸道刺激和肝臟的解毒作用。具有延長有效作用時間、給藥方法簡單等優點。穴位給藥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不少穴位敷藥療法併為人所熟知和廣泛採用。清代吳師機《理瀹駢文》中把貼敷療法治癒疾病的範圍推及到內、外、婦、兒、面板、五官等科,並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統治百病”的論斷,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
穴位艾灸
中藥的透皮吸收作用與中藥的藥性,如四氣、五味、歸經等密切相關,且透皮吸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經絡的傳導和面板的促透作用。藥物通過穴位處動脈通道、角質層轉運和表皮深層轉運而被吸收,以一種或多種途徑進入血液迴圈。中藥置於穴位後,區域性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的密閉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增加,角質層經水合作用後可膨脹成多孔狀態,易於藥物穿透。中藥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增加表皮類脂膜對藥物的透過率。芳香性藥物如冰片、沉香、白芥子、姜等,可使藥物的透皮吸收能力極大提高。隔物灸正是利用了藥物在穴位的透皮吸收作用,通過艾灸的熱力增強其穿透性,使得穴、藥、灸產生作用機體的聯合效應。
3.艾灸的熱輻射性
為檢測艾灸的熱輻射物理特性,使用光柵光譜儀直接測量兩種自然狀態下典型艾條的可見光波段和紅外波段的熱輻射光譜特性,發現艾條含有少量的可見光光譜,其譜峰出現在大約 3.5 μm的遠紅外波段。在燃燒狀態下,艾條的熱輻射主要是以靠近近紅外的遠紅外為主的光譜,其中包含可見光成分,其譜峰大約 2.8 μm。
傳統艾條薰灸與人體穴位紅外輻射光譜有很大差異,紅外線有較強的穿透力,易於被物體吸收,轉化為物體的內能。人體既是一個紅外輻射源,又是一個良好的紅外吸收體,艾灸輻射光譜與人體穴位輻射光譜的共振可能是艾灸作用的機理之一。在傳統間接灸的治療作用中,除艾灸的熱輻射物理效應及艾和間隔物的藥理效應外,間接灸和穴位的紅外共振輻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隔物灸比傳統的艾條灸更接近人體穴位的紅外輻射光譜,隔物灸的輻射峰均在 7.5 μm 附近,且隔附子餅灸、隔姜灸和隔蒜灸 3 種傳統間接灸與人體穴位歸一化紅外輻射光譜有驚人的一致性。不同的隔物灸能產生各自的紅外輻射光譜,對機體產生相應的生理、生化效應。
人體對紅外輻射的吸收取決於紅外輻射的波長和面板的狀態,根據匹配吸收的原理,當人體穴位受到與機體狀態相當的近紅外輻射時,會產生穴位輻射共振吸收,產生的功率比非共振時要大得多,即形成最吸收,此時的作用也就越強。在病理狀態下,人體面板和組織輻射的紅外線發生一定的改變,不同的體質和疾病其輻射及最佳吸收的紅外線亦有不同,也就是說光子吸收程度與面板光學有著密切的關係。這與生物組織吸收光子和使人體本身傳輸的光有序化有關。所以各種隔物灸所產生的近紅外線可以與機體進行資訊交換,以防病和治病,這可能是隔物灸臨床效應的優勢所在。
結語
目前,艾灸療法的臨床應用已從前些年的溫經、通絡、散瘀的作用發展為協調陰陽、補虛瀉實的功能,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中。正所謂李梴《醫學入門》所言:“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隔物灸療法作為灸法的一種,臨床的重視程度在日益提高。明確該療法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機制有利於臨床治療範圍和病種的擴大,而對療法中溫度、灸量、波長、劑量等引數的控制將是我們對機制進行深入研究的重點關注環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