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這一點老百姓對此都多少有所瞭解,在民間也有很多人運用綠豆的這一功效來保健治病的。《本草綱目》之中就有關於“綠豆”的介紹,“綠豆氣味甘寒、無毒……解一切藥草、牛馬、金石諸毒。”明朝養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中說“解暑,綠豆淘淨,下鍋加水,大火一滾,去湯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滾則色濁,不堪食矣。”也就是說,至少400餘年前的明代,綠豆湯就已經成為解暑之物了。至清代,綠豆湯已經成為大眾食物。蒲松齡在家貧之時尚能掏出三年綠豆,煮湯供人消暑,所得的報答——行路人所講的故事又助他寫成《聊齋志異》。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都有這樣的經驗,在烈日炎炎暑氣襲人的夏季,渾身燥熱難耐,這時如喝上幾碗清涼的綠豆湯,就會感到煩渴頓減,神清氣爽。一些人如果口角長瘡、潰爛,易長痘痘,這樣的人如果常吃點綠豆,這種現象就會慢慢得到改善。外科醫生它用來治療癰疽保護內臟,散去毒氣,說它的效果極好,若三天內吃十幾次,可免除毒氣侵五臟六腑。
毛澤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綠豆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說正是從老百姓生活實踐中來,又被人們普遍認可的一個真理了。但就是這樣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常識被有的人用西醫的理論一分析居然變成偽科學了,這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有人在報上發表文章說綠豆僅僅是豆類的一種,“作為一種食物,起到的是營養作用,不應該有也不能聲稱它有治療作用。綠豆的主要成分是澱粉、蛋白質、纖維素,還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何況這些成分是在許多食物中,特別是豆類中都有的,沒有什麼特殊、奇妙的。”綠豆的功用就這樣被人用所謂現代科學的方法一下子給抹平了,綠豆的清熱解毒治療功效也成了不科學的了。
綠豆的清熱解毒作用是因為它性寒涼,所以對熱性體質及熱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也因為它性寒涼,所以對體質虛寒的人不僅沒有治療作用,還有副作用,更會加重人體虛寒,所以有的人可用,有的人不可用,這就牽涉到中醫的辯證論治了。因此說綠豆治百病,那是不可能的,但它可以治一部分病,則是事實!
中醫相關的研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中醫研究,這是按照中醫的自身規律來進行的研究,另一種叫做研究中醫,這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分析中醫。我們所說的中藥,按我們行業來講其實不只有植物屬性,還有中醫理論的屬性,就是說一種植物只有在被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的時候才是中藥,比如魚腥草,中醫認為可以清熱解毒,養殖戶拿來餵豬,那只是豬飼料,中醫拿來治上火的病人的時候才是中藥。中藥材如果被分離出成分了,就不是原來那種藥材了,這裡說的用分析法來評價中藥的功效,已經脫離了中醫的基本規律了,這屬於研究中醫的範疇。我們進行化學分析,分離中藥材中的成分組成,然後把這些成分去做實驗,看看它們對細胞、組織、動物、人體有什麼作用,這樣做得到的結果是這個分離出來的成分的功效,而不能完全代表中藥材的功效。為什麼呢,因為中藥材就是你所看到的那些中藥飲片,把這些中藥飲片煎煮的湯喝進人體裡發揮作用的,它是個複方製劑,成分非常複雜,它裡面還有化學反應的過程,就算是把這些成分全部都分析出來了,知道每個成分的作用,意義也不大,因為它最終的藥效是所有成分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一味想用成分分析法來評價中藥材的功效是不合適的。我們臨床上用很多中藥,在組方時一些中藥劑量不同功效可以完全不同,例如柴胡,用6g可以升提,如補中益氣丸;用10g可以舒肝,如柴胡疏肝散;用15g可以退熱,如柴葛解肌湯。從這個方面我們也可以說明,中藥的療效不能用成分分析法來評價。其實還有更加重要的一面,中藥用下去是要對證的,比如你把魚腥草提取出成分來了,你得拿到上火的細胞、組織、動物、人體上去做實驗,上火的人和動物倒好找,細胞和組織上哪找去?如果沒有上火,出來就不是中藥真正的效果。
中醫的很多經典古方,配伍很嚴格,包括之間的量的比率,和劑量的大小,如果單純拿其中的一味藥材,不能夠達到治療的目的,但是合在一起,卻可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單獨各種藥材的成分,用現代醫學的成分論來看並沒有針對疾病有效的成分。
所以說,醫學是複雜的,疾病也是複雜的,因為人體是複雜的。不能夠因為有其事,不知其理就說不科學,反過來說同樣成立。
中醫和西醫是兩個看待同一個生命的不同維度,沒有必要強拉配套,或者列比,就像同樣一個圓柱體,正面看,投影可能就是正方形,頂部看,投影就是一個圓形,到底什麼是對錯?其實沒有對錯。重點是,是否可以透過理論指導實踐,還可以取得預期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