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藥豨薟草: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肝、腎經。本品苦燥辛散,寒能清解,入肝、腎經。善祛筋骨間風溼而通經絡,能清熱解毒而消腫,治痺痛肢麻、中風不遂或腳弱無力,無論寒熱皆宜,屬熱者當生用,屬寒者宜制用;而治瘡瘍腫毒及溼疹痛癢,則惟宜生用。兼能降壓,治高血壓肢麻者宜投。

功效: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降血壓。

主治病證

(1) 風溼痺痛,肢體麻木。

(2)中風手足不遂。

(3)癰腫瘡毒,溼疹瘙癢。

(4)高血壓病。

配伍:

豨薟草配臭梧桐:豨薟草性寒,功能祛風溼、通經絡、降血壓;臭梧桐性涼,功能祛風、除溼、活絡、降血壓。兩藥相合,既祛風溼、通經絡,治風溼痺痛筋脈拘麻;又降血壓,治高血壓病。若為風溼痺痛肢麻又兼高血壓者用之最宜。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治風寒溼痺宜制用;治熱痺、癰腫、溼疹宜生用。

使用注意:生用或大劑量用易致嘔吐,故內服不宜過量。

產地:主產長江以南各地。

採收加工:夏、秋二季花開前和花期均可採割,除去雜質,晒乾。

性狀鑑別:

本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長30~110cm,直徑0.3~1cm;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和細縱紋,被灰色柔毛;節明顯,略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帶綠色,髓部寬廣,類白色,中空。葉對生,葉片多皺縮、捲曲,展平後呈卵圓形,灰綠色,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脈3出。有的可見黃色頭狀花序,總苞片匙形。氣微,味微苦。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腸息肉可能是癌前病變,預防腸癌關鍵在2個“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