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周女士的自述:
1
家庭突遭變故
媽媽不幸罹患乳腺癌
媽媽最開始發現乳腺癌是在2002年,那時我還在上初中。其實右邊乳房的腫塊已經伴隨她一年,去小醫院檢查,醫生簡單看看說沒事,開了些中藥應付。那年冬天她們單位組織體檢B超結果不好,就直接去縣醫院做了鉬靶。檢查的醫生拉住我爸爸說:“肯定是不好的,趕緊去省城醫院。”
前一天媽媽還在跟我炫耀她新買的大衣,第二天爸媽就去了省城。這一去就是將近一個月,寒假一個人在家的我,只知道家裡遇到事情了,天大的事情。過年前媽媽回來了,我從沒見過那麼虛弱的媽媽,兩個人攙著還走不穩路。她躺在床上,我一顆一顆地給她剝桂圓吃,她悠悠地說,“閨女長大了”。
一天晚上,我爸神情嚴肅地找我單獨談話,直到現在我還記得他的話:“兒啊,家裡遇到事情了,你媽媽得了癌症。但是醫生說不算最晚的,能治,你也長大了,咱們爺倆得一起擔著。”
進而開啟了媽媽長達18年的抗癌之路。後來的事情,是我翻看病歷時才完整串起來:
2003年1月,媽媽做了右側乳房全切手術,腋窩和鎖骨下的淋巴結多處都有轉移,病理確診是右乳浸潤性導管癌。當時癌症治療水平有限,爸媽對癌症也一無所知,醫生用的是常規的放化療方案,化療、放療25次,之後媽媽身體慢慢好轉,也恢復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她比以前更注意鍛鍊和飲食了,偶爾會念叨:“這病只要不復發就沒關係。”
2010年,媽媽洗澡的時候,發現左邊的乳房有一個小腫塊,她不敢大意,馬上去醫院檢查,像是一語成讖:癌症復發了。1月底醫生準備給媽媽做左乳包塊切除術,但病理顯示是左乳浸潤性導管癌,於是改為左乳根治術。就這樣,已經失去右側乳房的媽媽,左乳也沒能保住。不幸中的萬幸,這次只有鎖骨下淋巴結有少量轉移,媽媽又做了4次化療。
化療結束後媽媽開始吃內分泌藥維持,最開始吃的是三苯氧胺,後來換了他莫昔芬。可能是受藥物影響,10月份媽媽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子宮內膜增生,長了不少子宮肌瘤,生長速度非常快,擔心是轉移灶,醫生決定把子宮和卵巢附件全切了。幸好病理顯示是“良性”,這對我們一家來說,簡直是世間最美的詞語。
媽媽不是矯情的人,罹患癌症並沒有影響她樂觀生活,從參加小姐妹的旅遊團,到學廣場舞,沒過多久就跳到了領舞的位置。幾經磨難的她,反而比以前更豁達開朗了。有時候洗澡看到滿身的傷疤,她還自嘲:“你外公戎馬一生,打了十幾年的仗,身上的傷都不一定有我這麼多。”
2
後期治療險象環生
媽媽病情危急
2015年底,媽媽偶爾會感覺骨頭隱隱作痛,間歇性地痛,還有逐漸加重趨勢。當時想著人到了更年期,身體有點不舒服也正常,也可能是關節受涼,就沒往心裡去。
直到2016年3月,媽媽開始出現非常明顯的噁心嘔吐,前後持續了一個多月,身體也迅速消瘦。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除了CA15-3遠高於正常值,也沒查出什麼問題來。端午節前後,媽媽一直嘔吐,食不知味,睡不安寢。多方諮詢後,在省城醫院做了一個全身的PET-CT檢查,原來腫瘤已經轉移到了骨頭。
經好友提醒,我趕回上海聯絡醫生,並遠端囑咐爸媽:“準備好去上海,先在家裡把從頭到腳能做的部位全都做個核磁共振,報告出來發我。”嘔吐的原因終於找到了:腦轉移,垂體和額葉分別發現轉移灶,最大處1.7釐米。大事不妙!我知道,癌症病人一旦發生了腦轉移,生存時間可能就不多了。在車水馬龍的街頭,面對著洶湧人潮,覺得自己“沒能耐”,我忍不住放聲痛哭。
此時我剛在上海工作兩年,這件事是我當時人生中遇到最難的事情。因為是獨生子女,這些年我也逐漸變成爸爸媽媽的一個依靠。在媽媽漫長的抗癌治療過程中,從一個啥都不知道的小女孩,轉變成了陪媽媽去醫院,去網上各種患者論壇學習,替媽媽做治療決定的家庭主心骨,所以再怎麼艱難也必須咬緊牙關,拼盡全力,扛起這個責任。
輾轉諮詢各方專家後,最終採納了華山醫院醫生的建議,做了腦部的伽馬刀,效果非常好。做完當天媽媽就能吃飯了,飲食睡眠改善之後,體重也慢慢回升。但醫生說,媽媽腦膜附近已經有零星的陰影了,復發的可能性比較大,建議我們補充一個全腦放療。放療結束後,腫瘤指標降下來了,嘔吐症狀也消失了。
針對媽媽骨轉移的情況,醫生建議在抗癌的同時要用上骨改良藥,防止發生骨折等併發症。於是媽媽一邊服用依西美坦調節內分泌,一邊開始用上唑來膦酸。可是媽媽對唑來膦酸特別敏感,一打就狂吐,吐到我們以為腦部又復發的那種程度。試了幾次實在扛不住了,後來換了伊班膦酸鈉,副作用小了一些,但打完她還是有些不舒服。2017年到2018年兩年間,媽媽的治療基本就是用依西美坦,輔助伊班膦酸鈉,但是因為副作用,伊班膦酸鈉一直打打停停。
2019年初,媽媽的腫瘤指標一直在上漲,漲得特別快。到3月份的時候,媽媽肋骨、骨盆疼痛明顯,走路都比較困難了。
去腫瘤醫院做了全面複查,發現肺裡有一點疑似轉移,骨頭上的轉移病灶非常多。ECT檢查發現,多根肋骨、右側肩胛骨、髖關節、骨盆多處,還有脊椎骨都有星星點點的轉移。片子上看密密麻麻的黑點,幾乎遍佈媽媽的整個上半身。醫生建議用帕博西尼和氟維司群,開始用的時候效果非常顯著,用上後媽媽就不疼了,心情也輕鬆了許多。
媽媽的ECT檢查報告2019-3-18
然而好景不長,2019年年底,媽媽的病情急轉直下。帕博西尼的正常劑量已經沒辦法耐受了,白細胞掉得很厲害。
到2020年5月的時候,媽媽整個人就癱在了床上,全身都痛得厲害,生活無法自理,血糖也不正常。我嚇壞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因為搬家到了南京,趕緊去江蘇省人民醫院找專家諮詢。檢查發現內臟和頭部都還好,問題主要還是出在骨頭上。原想針對骨轉移部位做個放療,但醫生說骨轉移的分佈特別廣泛,而且疼痛部位不明確,暫時不推薦放療。
因為媽媽貧血比較嚴重,醫生建議把帕博西尼停掉,儘量減輕藥物對身體的損傷。接下來狀況不斷,發現媽媽血糖高,就打胰島素;出現多飲多尿的尿崩症,排除腦轉移後,醫生給補充了垂體相關的激素……如此對症處理,媽媽整個人的狀態好了很多。
我記錄下媽媽腫瘤指標的變化趨勢
一家人覆盤治療過程,覺得抗腫瘤治療固然重要,但是維持整個身體的平衡穩定也很重要。我爸說:“估計很多癌症病人不一定死在癌細胞上,可能就是血糖、激素、腎功能這些基礎指標控制不住,一不小心人就沒了。”後續的治療中,我也漸漸放棄自己的執念,努力幫媽媽和她身體裡的癌細胞達成和平共處,在身體狀態良好的情況下去探討更多的方案。
3
用了地舒單抗後
癱在床上的媽媽又能活動了
媽媽的情況好轉後,我們全家看到了希望,我又找主任商量骨轉移的治療方案,得知剛上市了一款骨靶向藥地舒單抗。抱著一線希望,我決定給媽媽試試。
第一次注射地舒單抗是在8月底,才一個星期媽媽就不疼了。原來是整個人癱在床上,坐臥翻身全都要人幫忙,後來自己就能坐起來了,食慾也特別好。以前瘦得皮包骨,現在,小腿的肌肉長起來了,臉色也變紅潤了。從8月份用到現在,一個月一針,已經打完了四針。小小的藥瓶裡,承載的是媽媽的生命希望。
我覺得整個2020年,治療最大的一個突破就是用上了地舒單抗注射液。就那麼一小瓶,120mg,沒想到有那麼好的療效!才一針,全身疼痛就緩解了,癱在床上不想動彈的媽媽居然能自己活動,還能下樓了,都不要人扶。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連原本持懷疑態度的爸爸都忍不住感嘆簡直是神了!
今年十一期間,我特意帶媽媽去了趟孟良崮,當年外公戰鬥過的地方。熱情淳樸的老區人民和仍在耳邊的革命故事,鼓舞著媽媽在抗癌的戰場上繼續戰鬥。現在,除了偶發疼痛,媽媽基本跟健康人差不多了。能恢復到這個程度,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
現在媽媽的抗腫瘤治療比較簡單,就單藥阿那曲唑加上地舒單抗,因為血糖高,用了胰島素降血糖,外加激素藥和鈣片。雖然媽媽狀態不錯,但現在的治療只能維持腫瘤不進展,萬一耐藥了怎麼辦?我必須有萬全的準備,考慮好下一步的應對。
另外,我也在多方瞭解臨床試驗方面的資訊,尤其是PIK3CA方面的臨床試驗,但目前瞭解到的PIK3CA的臨床都需要有可測量病灶,我媽的情況不符合入組條件。眾人拾柴火焰高,我也希望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的廣大醫生和患友們能給我一些建議和幫助,讓媽媽能夠活得更好、更久。
如果不是因為媽媽得了乳腺癌,我應該跟別的女孩一樣,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後,跟父母的聯絡越來越弱。但因為媽媽的病,反而把我和媽媽更加緊密地聯結到了一起,讓她對血脈相連的親情,對疾病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陪媽媽抗癌這麼多年,我有一些肺腑之言想分享給大家:
1、有乳腺癌病史的病友們,不要諱疾忌醫,一定要遵醫囑定期複查。如果醫生建議做骨掃描,一定要做,檢查的輻射量很快能代謝掉,但是如果骨轉移沒能及時發現會有很大危險;
2、發現骨轉移不要慌,目前單純骨轉移,積極規範治療,長期生存的可能性很大;
3、骨轉針要在骨轉移發現後及時用上而且一定要按時打,不管是用雙膦酸鹽還是地舒單抗。鈣片和VD一定要堅持吃,千萬不要吃吃停停;
4、相信科學,心態開放,認真落實醫生的建議,配合醫生積極治療;
5、心態非常重要。患者和家屬都要客觀看待病情,儘可能保持情緒平穩,不受病情進展影響,盡人事聽天命。
外公是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路打到朝鮮戰場的老革命,他說戰爭中能活下來的人首先就得不怕事兒。我媽雖然從小身體弱,但也繼承了外公的軍人風範。媽媽小時候就聽外公講,子彈是長眼睛的,越是慌張退縮的人,越容易被子彈打中;一直往前衝的人,集中精力反而能躲過。
用媽媽的話說,“這四五年都是白賺的”。珍惜當下,享受生活,不問將來。
1)一旦用上骨改良藥後,建議有規律地持續使用,以確保藥物的療效,預防首次或者多次的骨相關事件。 2)根據臨床建議,患者在使用預防和應對腫瘤骨轉移患者骨相關事件的治療藥物期間,無論是地舒單抗還是雙膦酸鹽類藥物,需要每日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和鈣,以治療和預防低鈣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