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東西」變「食物」的秘密,就藏在化學調味劑裡。為了讓食物能大量生產,賣相誘人,人類改變了種植與養殖的技術,但也因此讓食物的營養消失,味道被稀釋。於是,我們用「加味」解決「無味」,「新增物的味道」變成了「食物的滋味」。
以前,人類靠敏銳的五感與腸道內的各種偵測器,可以找到對身體有益的食物。但現代化的農業與食品化工業破壞了這個連結,不但干擾了食物原本展現自我的獨特味道,也使得所有食物和它的本質不同,而變成「我們想要它嚐起來」的樣子。
在大自然中,各種動物的食量有限,不是因為它們肚子已經塞滿,再也吃不下,而是因為它們遇到了由次級代謝物所築成的高牆。它們停下不吃不是自己決定的,而是由它們的食物所決定。
最近,人類營養學家開始研究在消化道中味覺受器的作用後發現,像是那些在葡萄、藍莓和綠花椰菜中含有的苦味化合物,能夠釋放會引起飽足感的荷爾蒙,也就是說,苦味能夠關閉飢餓指示燈。據稱,義大利人偏好在正餐之前會先吃一點苦的菊苣,因為這有助於他們維持身材苗條。
說到底,所有的東西都是有毒的,連水和氧氣都能殺人,但是否會致死,一切都取決於劑量的多寡。而這正是多力多滋、曼斐斯炸雞、冷飲和其他多力多滋式食物所碰到的另一個問題:它們並沒有毒到需要限制食量,所以我們會毫無警戒地吃太多,但若持續這樣,到最後所有的脂肪、糖和碳水化合物就會全變成有毒的物質。熱量會在身體中累積,干擾我們的血液迴圈,阻塞心臟的各個部位,讓關節磨損,並且讓胰臟爆掉。肥胖和許多由肥胖造成的可怕症狀,就是因為熱量所產生的毒性所致。
對於食物本身而言,「扮演食物的角色」這件事,永遠是次要的。動物會長肉並不是因為要讓人類食用,肉是「肌肉」,是為了讓動物能夠活動,而脂肪則是用來儲存能量。對於植物來說也是一樣,蔬菜是植物的結構或是儲存部位,植物之所以結果或萌芽,不是要讓人類能夠拿來烤成派,而是這樣有助於植物的繁殖。
但是當人類開始擅長培育牲畜和植物時,便改變了這些生物的生態目的。人類從「吃大自然設計」的生物,變成吃「自己設計的食物」。人類是那麼擅長做這種事,以至於現在食物已經跟當初完全不同了,其中的差異我們還沒能完全瞭解,但是我們吃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