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七十。(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原文是:“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併,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素問直解》解釋的非常好,這段話聯絡起來是這樣理解:就是得病久了邪氣留而不去,留在身體裡面,不會消除。“傳”就是一層一層的往裡傳。一開始傷皮毛,這個時候留而不去,就會繼而進入肌膚腠理,這是更深一層。再留而不去,再往裡傳,就是入於經脈衝俞,還有進入奇經八脈,俞穴裡邊。再留而不去,則入於募原臟腑,“募”就指的募穴,“原”指的是原穴,其實用來引申為進入身體的臟腑裡去了。再留而不去,就直接進入骨髓,這就不能治。“傳”就是化而為寒,有的是化為熱;“化”一開始傷人的身體,可能是寒邪或者是風邪或者是暑邪等等六淫傷身體。但是,六淫傷身體,有的是比較簡單。
這是停留在皮毛,再進一步,它就是停留在肉腠肌膚,再往裡發展就停留在經絡,第四層就是臟腑,它是一層一層往裡傳變。“化”就是變化,一開始是寒,後來化為熱,時間再一長可能會化為痰和溼,就會咳嗽有痰,這就是化的意思。所以,或者有的化為寒,有的化為熱,有的化裡為燥結。燥結主要表現為吐的痰特別乾燥,一個小痰塊一個小痰塊的,這多見於老年人或者中年人。燥氣特別重,秋天的肺氣受了燥之後容易出現痰塊這種情況。就是吐了痰之後,痰居然能迅速沉到水底。就是把痰吐到水裡邊之後,“唰”一下子痰塊就沉底了,說明痰的密度很大,叫燥結。
到了宋朝以後,很多人就認為《黃帝內經》的核心中的核心,尤其是在臨床上的核心叫做五運六氣。五運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天有五運,人有五臟相對應;六氣指的是風、寒、暑、溼、燥、火在身體裡邊的化合。所以宋朝之後,就有一句諺語叫:“不懂五運六氣,張口伸手便錯”,就是不懂五運六氣,要治病的話,一張口一伸手都是錯的。這就形容《黃帝內經》,在進行臨床闡述的時候,經常會運用這些概念、方法讓讀者先去理解,然後進而學會治病的原則和方法。(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七十。(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宣告: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鍼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