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本經集註》:“補益精氣、強盛陰道。”
《食療本草》:“能益人,去虛勞。”
《湯液本草》:“主渴而引飲,腎病消中。”
《本草綱目》:“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則備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
《本草求真》:“枸杞專人腎,兼入肝。甘寒性潤。據書皆載祛風明目,強筋健骨,補精壯陽。然究因於腎水虧損,服此甘潤,陰從陽長,水至風息,故能明目強筋,是明指為滋水之味,故書又載能治消渴。”
《神農本草經》:“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風溼。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
《本草經集註》陶弘景:“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主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風溼,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久服堅筋骨,輕身,耐老,耐寒暑。”
《醫學衷中參西錄》:“味甘多液,性微涼。為滋補肝腎最良之藥,故其性善明目,退虛熱,壯筋骨,除腰疼,久服有益,此皆滋補肝腎之功也。乃因古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之諺,遂疑其能助陽道,性或偏於溫熱。而愚則謂其性決不熱,且確有退熱之功效,此從細心體驗而得,原非憑空擬議也。”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苦甘,性微寒無毒,入肝、腎二經。主五內邪熱,煩躁消渴,周痺風溼,下胸脅氣,除頭痛,明眼目,補勞傷,堅筋骨,益精髓,壯心氣,強陰益智,去面板骨節間風,散瘡腫熱毒。久服延年。
枸杞子味苦可以堅腎,性寒可以清肝,五內等證,孰不本於二經。宜其治矣!陶隱居雲:去家千里,勿食枸杞,此言其補精強腎也。然惟甘州者有其功,至於土產者味苦,但能利大小腸,清心除熱而已。
《本草經解》葉天士:氣寒,味苦,無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風溼。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
枸杞子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五內者,五臟之內也,邪氣者邪熱之氣也,蓋五內為藏陰之地,陰虛所以有熱邪也;其主之者,苦寒清熱也。
心為君火,腎為寒水,水不制火,火爍津液,則病熱中消渴;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熱,氣寒可以益水也,水益火清,消渴自止。
其主周痺風溼者,痺為閉症,血枯不運,而風溼乘之也,治風先治血,血行風溼滅也;杞子苦寒益血,所以治痺。
久服苦益心、寒益腎,心腎交,則水火寧而筋骨堅,筋骨健則身自輕。血足則色華,所以不老。耐寒暑者,氣寒益腎,腎水足可以耐暑。味苦益心,心火寧可以耐寒也。
《玉楸藥解》黃元御:“味苦、微甘,性寒,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補陰壯水,滋木清風。枸杞子苦寒之性,滋潤腎肝,寒瀉脾胃,土燥便堅者宜之。水寒土溼,腸滑便利者,服之必生溏洩。《本草》謂其助陽,甚不然也。”
二、現代研究
成分:主含甜菜鹼、多糖、多種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多種氨基酸等成分。《中國藥典》規定:含枸杞多糖以葡萄糖計,不得少於1.8%。
作用:本品有免疫調節作用、延緩衰老、抗腫瘤、降血脂、保肝、抗脂肪肝、降血糖、降壓、抑菌、促進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