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冬至一陽生”,古代養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而冬至過後,天氣寒冷,補陽氣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養腎,尤其是腎臟不好的人,更要知道養身的重要性!

腎臟不好的人,冬季會出現4個表現,若沒有,說明腎臟還很強壯

1、頭髮乾燥

《素問。六節髒象論》:"腎者,……其華在發。

相反,腎臟不好的人,或者年齡大腎氣衰的人,就會出現兩鬢斑白、頭髮會有變白,脫落,乾燥等表現。

2、尿液不正常

正常的尿液,是淺黃或者無色,沒特殊氣味的。

如果尿液比較澄清表示比較健康,如果尿液渾濁並且有漂浮物很有可能是腎臟出了問題。

此外,腎臟不好,尿液的顏色和次數也可能發生變化,如尿液呈紅色、或者尿頻等症狀。

3、腰疼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痛根本在於腎虛。

先天腎氣不足、久病體虛、疲勞過度,以及久坐等原因,都會導致腰痛,時間長了難免會傷及腎臟,會損傷腎氣,導致腎精不足。

4、面板癢

腎臟是我們的排毒器官,腎臟出了問題則毒素很難通過尿液排出體外,體內毒素大量堆積,就會出現面部發青、面板異常發癢的現象,這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腎臟出了問題。

此外,身體浮腫,也是腎臟出現了問題,需要注意。

冬至過後,重養腎!做好“四個不要”與“四個需要”,腎好更健康

四個不要

一、不要吃高鹽食物

現在社會,人們的飲食越來越講究細緻,精緻的食物無疑是極好的,而很多人喜歡重口味食物,如重油、重鹽、重辣的食物,經常食用這樣的食物,身體會受傷。

而重鹽的食物人們經常吃,不僅僅會導致血壓升高,對於腎臟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因為腎臟排出它們,需要大量的水。

二、不濫用藥物

腎臟最怕長期慢性的毒害,會導致腎臟等器官免疫功能下降,使身體出現腎病、腎臟虛弱等問題。

而“是藥三分毒”,經常吃藥,會導致腎臟受傷,我們平時吃藥,要遵醫囑,不能濫用藥物,也不能擅自加大藥量。

三、不要憋尿

腎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排尿,代謝掉身體不需要的有毒的物質。

而經常憋尿,尿液在體記憶體儲,很容易滋生細菌,病毒。憋尿時間長了,會導致尿液迴流進入腎臟,造成尿路感染,對腎臟造成傷害,易引起疾病。

四、不要透支身體

無論是壓力,還是過度憂愁,都不要太過於“透支”自己的身體,否則會嚴重傷腎。

如:過度疲勞、娛樂過度;或者是夜裡不知節制、經常熬夜,都會讓腎臟超負荷工作,經常這樣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傷及腎臟,嚴重會失去生育能力。

四個需要

一、要多喝水

中醫講:“腎主水”。多喝水能促進體內廢物歲尿液排出,減少腎臟損傷。冬季,建議每人每天喝水100-1500ml溫水,可加一些護腎小茶飲,有利於保護腎臟。

白鼓丁番麥須茶:護腎排毒、利尿消炎

將番麥須、玉竹、白鼓丁、玫瑰花四者搭配在一起,製成茶包,每天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有助於利尿消炎、排出毒素,預防腎炎、腎結石等疾病。

番麥須,性平,歸腎經、膀胱經,有利尿消腫、清肝利膽的作用,可輔助治療腎炎水腫、泌尿系統感染等病。番麥須在民間應用很多,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腎病綜合徵、糖尿病、黃疸、水腫等。

玉竹,是一味養陰生津之良藥。玫瑰花,性溫,中和寒性,調和茶性。

白鼓丁,有“尿床草”之稱,有很好的利尿、消炎的作用。研究發現,白鼓丁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和蒲公英素等成分,可促進肝和腎的活動,改善腎臟引起的水腫,促進有害物質經腎臟排出。

二、要吃黑色食物

“黑色入腎”,經常吃一些黑色食物,對腎臟有很好的作用

黑豆:具有補腎強身,解毒的作用,適合腎虛的人食用。

桑葚:《滇南本草》記載,桑葚“固腎益精,久食烏髮明目”。能強力促進激素分泌,從根源上提高腎臟活力。

黑芝麻:可以養血烏髮、堅筋骨、防衰老、幫助機體抗氧化,有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

三、要每晚泡腳

腎經來於腳底,而冬季足部易受寒氣入侵。

因此,晚上睡前,8-10點之間,用40度的熱水泡腳,使足部溫暖,有助腎臟健康,還有利於睡眠。

泡腳的時候,可以加一些生薑、艾葉等材料,泡15-20分鐘即可。

四、要適量運動

預防腎病的最主要措施,就是加強身體鍛鍊,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鍛鍊身體的方式有多種,散步、長跑、跳舞、登山、太極拳等,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而冬季養腎運動,可是試試以下幾種室內運動:

踢毽子:踢毽子能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達到充盈腎氣,改善腎臟功能的作用

太極拳:太極拳最好在室外運動,適合老人暈倒,可以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練習太極拳時的呼吸調節,就是對腎主納氣的鍛鍊。

五禽戲:這是東漢名醫華佗通過模仿這5種動物的神態和動作,以保健強身的一種氣功功法。

瑜伽:瑜伽可以充分伸展肌肉,通過特定的呼吸方法還可以按摩內臟、調節內分泌、提高淋巴系統的排毒功能。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冬天血壓波動大!醫生提醒:及時控制血壓,避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