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腳部是健康的晴雨表,當人體器官發生病變時,腳部反射區會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腳部出現問題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隨著《人體使用手冊》等系列書的暢銷,人們對於經絡、腳底反射區療法等了解的越來越多,也知道透過敲膽經、按摩脾經等來治療自身相關部位的疾病。但事實上,很多重大疾病,在最初的時候根本沒有人能感覺到,比如人們一向談之色變的腫瘤,醫院裡檢測出來的時候往往都是晚期了。

為了能夠準確地判斷病情,西醫發明了種種儀器,以量化的指標來判斷一個人的身體是否發生病變,並將之稱為科學,以此攻擊中醫“望、聞、問、切”的虛無縹緲。其實比起西醫解剖學的量化指標,中醫的整體觀念或許更值得我們相信。世間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的身體指徵又怎麼可能完全一樣呢?要想更加準確清晰地判斷病情,像中醫一樣從人體自身切入,去看人體各種反映或許更值得提倡。

中醫“望、聞、問、切”更多是關注疾病在臉上反映出來的症狀。其實,作為最佳的保健部位,腳部包含著大量的人體資訊,刺激腳部穴位可以很好地解決臟腑問題。反過來,腳部出現疾病症狀,我們也可以作為判斷臟腑問題的一個依據。

臨床上發現,腳背、腳底、腳趾、腳趾甲,包括腳部溫度都和臟腑問題密切相關。糖尿病患者會經常出現大拇趾腫脹現象;腳背部腫起或者凹陷大多和腫瘤有關係;婦科疾病很容易在腳背內踝部位找到紫色斑點;那些血液迴圈不暢通的患者經常會感到腳底發麻;有頭部疾病,如頭痛、失眠的患者,腳尖的溫度往往比常人低一些……

腳病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古人早就認識到了,唐朝名醫孫思邈就有透過飲食來治療腳病的案例。長安城內一個又一個富翁都患了奇怪的疾病,肌肉痠痛,身倦乏力,腳部水腫,醫生們看了都束手無策。到後來,太守也患上此病,孫思邈不敢怠慢,在太守府中仔細觀察。最後發現,這些富翁與太守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就是喜歡吃精米白麵。孫思邈讓太守將主食改成了粗糧糙米,並且將原先碾磨下來的穀糠、麥麩皮煎水服用。過了半個月,太守以及富翁的症狀都消失了。

其實,太守以及富翁患的是今天人們常見的腳氣病,是由於缺乏維生素B1造成的。很多高血壓患者也會由於缺乏維生素B1而出現腳部問題,因此對腳氣病,切不可掉以輕心,上了年紀的朋友出現腳部問題時一定要認真做心腦血管方面的檢查,防患於未然。

說到腳部與疾病的關係,最有說服力的莫過於糖尿病。糖尿病足可以說是糖尿病併發症當中最厲害的疾病,因糖尿病足引發的截肢率達到40%,但很多人還是不以腳病為重。我認識一位朋友,年齡不大,四十出頭,冬天的時候不知怎麼就發現腳不好使,面板乾燥不說,腳趾、腳跟都潰爛了,而且還出現肌肉萎縮現象。我跟他說可能是糖尿病,可他死活不信。被我逼著去做血糖檢測,結果發現空腹血糖已經達到了12.7mmol/L,拿著化驗指標在手上,才不得不相信。後來將血糖控制下來之後,腳部問題才慢慢調理好了。

臟腑病變可以表現在腳上,透過腳部護理也可以輔助治療臟腑問題,對於這一點,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早有言在先:“欲知其內者,當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於外”。所以,對於腳我們一定要給予它該有的待遇,選鞋子的時候一定要尊重腳部的感受,選那些穿起來很舒服的鞋子。而腳部衛生也不可忽視,每天用熱水洗腳,換上乾淨的襪子。腳繭過厚時,用浮石輕輕打磨,千萬不要因為腳質層厚而用手撕扯,那樣很容易對腳造成損傷。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人等,發現腳部併發症時,用藥一定要經過醫生的認可,不能胡亂用藥。

腳部是健康的晴雨表,當人體器官發生病變時,腳部反射區會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腳部出現問題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因此,在對臉部呵護有加時,我們更不應該忘記腳部的功勞,平時不光要對腳部細心關照,更要經常檢查腳部是否有異樣,以便及時地發現身體潛在的問題,將一切病變扼殺在襁褓之中。

13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養生老中醫:防治高血壓別光吃藥,每天這樣轉轉腳踝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