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如果說腳是承載入體這個“舟”的“水”,那麼腳趾頭就是會聚成這條“水脈”的涓涓細流,沒有細流的常流常新,那腳將是一團沒有生機的“死水”,人體也會欠缺活力,出現疾病症狀。

一次無意中聽到一位年輕時尚的小姑娘說起她的裝扮之道,她說買衣服可以買差一點的,但鞋子一定要買好的。當時甚感驚訝,心想現在的孩子果然不簡單,連穿衣服都開始注意養生了。結果卻發現,原來在她的觀念裡,買雙好鞋子不過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而非出於健康的考慮,心中大失所望。

中國文化與養生一脈相承,在古人眼裡,並不認為人有高下之分,孟子就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唐朝宰相魏徵也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中醫也從沒有將腳置於無足輕重的地位,在中醫看來,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所以,古人大力提倡泡腳、散步、按摩腳部穴位等關注腳部的養生方式。事實上,比起人來說,身體也是最為和諧公正的,《黃帝內經》有言曰:“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高下不相慕”不僅指出了做人的道理,也是人體各司其職的典型寫照。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說腳是承載人體這個“舟”的“水”,那麼腳趾頭就是匯會成這條“水脈”的涓涓細流,沒有細流的常流常新,那腳將是一團沒有生機的“死水”,人體也會欠缺活力,出現疾病症狀。

中醫理論也證實,腳趾頭雖然距離心臟最遠,但每一個點都是五臟六腑的反射區,小趾頭對應著人的小腦,第二、第三腳趾頭對應著人的腸胃……正所謂十指連心,身體的任何一點變化都會很快地反應到腳趾上,中醫“望診”就經常透過腳趾頭的情況來診治疾病,比如腳趾甲青紫,很可能是身體經常出現迴圈系統的障礙;而身體貧血的患者,大多腳趾甲蒼白;腳趾經常發麻的人多伴有心血管疾病。很多病症表現的部位在常人看來完全不相干,這也是為什麼中醫會有“上病下治”的說法。古人說牽一髮而動全身,小小腳趾的一點動作,都會導致身體的變化,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運動腳趾頭,原本對於青年人來說是一項極好的活動,不管是坐在電腦前,還是躺在沙發裡,或者車上,都可以隨便轉動幾下腳趾頭,或者用手捏幾下。可惜我認識的年輕人,若非“志存高遠”,便是對於這種“雕蟲小技”不屑一顧,因此,雖然常常告誡,卻是收效甚微。

倒是有一次遇到一位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的老者喜氣洋洋地告訴我說,自從練習腳趾操之後,血壓平穩了,整個人平衡能力也強了很多,非但走路不會氣喘吁吁,而且前段時間還和老友們一起去爬山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已經多年沒有體會過這種感覺了,退休之後,身體狀況呈直線下降,家裡人什麼都不讓我做,都快成老年痴呆了……”

看著老人興奮如孩童般的面貌,聽著他不絕於耳的感激之聲,我暗自慚愧,這些原本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我不過是借花獻佛,舉手之勞罷了,哪裡敢受此讚譽之辭。在此,將這一運動方法提供出來,但願能夠讓更多的老人身體健康,臉現笑容。

1.先左腿站立,右腿抬平大腿,小腿自然下垂,以踝關節為軸,用腳趾向上翹同時帶動腳部向上翹、再向下壓,一個回合為1次。12次之後換腿。

2.做踢毽子動作,一條腿站立,另一大腿抬平,小腿自然下垂,以踝關節為軸,腳部向裡拐踢,然後再向外拐,一個回合為1次。12次之後換腿。

3.以踝關節為軸,先用左腳帶動足部向內旋轉,之後向外旋轉,一個回合為1次。12次之後換腿。

這個運動主要針對上了年紀的人,人老之後身體機能會逐步下降,所以一定要多多運動腳趾頭,刺激小腦,因為人的平衡中樞在小腦,如果小腦萎縮,人就容易摔倒,這也是為什麼老人運動腳趾頭之後,平衡能力增強的原因。

腳趾操不用刻意為之,平時沒事可抓起腳來捏幾下,在早鍛鍊或者傍晚活動時,先找一顆粗大的樹或者平整的牆面作為扶手,運動幾下腳趾頭,後面的鍛鍊也會進行得更加順利。

20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古中醫如何傳承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