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在這次新冠疫情抗擊中,中醫藥發揮了巨大作用,其參與面之廣、參與度之深、受關注程度之高,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

金雄偉

用自然之藥解自然之毒‍

中醫藥為何能發揮這麼好的作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特色診 療專業委員會理事、浙江省現代炁脈健康研究院院長劉清源認為,用自然之藥,解自然之毒,這是中醫藥的最大特點,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中醫藥為什麼對病毒有如此效果,因為病毒離開宿主是不能自我繁殖的,而細菌是可以自我繁殖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細菌是自帶氣的,而病毒是要借宿主的氣才能延續。

中醫是透過調節人體自身的氣,就可以直接作用於病毒,使病毒無法傷害人體。而自帶氣的細菌則不同,透過調節人體自身的氣無法直接作用它,所以功效比較弱。因此,中醫藥對付病毒是強項,對付細菌是弱項。反之,西醫對付細菌是強項,對付病毒沒有很好的方式。所以中西醫之間應該互相配合,不是互相排斥。

那麼,中藥和西藥有什麼不同?劉清源指出,中藥和西藥,是中醫藥學和西醫藥學理論體系內的概念。中草藥的藥理是與“四氣五味”來調理人體“五臟六腑”之間之“陰陽平衡”,以固本培元為目的,增加自身的免疫力,把病毒排出體外來達到治病的目的。“四氣五味”指藥物的氣與味,四氣即溫、熱、寒、涼,五味即甘、酸、苦、辛、鹹。根據中草藥氣味不同來決定藥物之功效, 比如甜味必和中, 芳香能止痛, 辣味能驅風, 味苦是清涼等。西藥屬於化學性藥物, 由化學分子組成, 它的治 病機理是用藥物產生化學反應來殺滅病菌或病毒, 與抗菌消炎為主。所以一般淺表性病菌病毒用西藥 治 療 , 效果非常快速。

長期以來,中藥強調解藥的概念,就是解除“邪”對人體的傷害及疾病“自我保護”的機制。“去年年初疫情期間,我們用中藥研發了一款針對口腔潰瘍的產品,它可以迅速溶解掉口腔潰瘍面的假膜(保護層),讓肉芽組織快速生長,患者一般使用後可立即止痛,兩到三天即可癒合,效果很好。”

古醫術如何傳承與創新發展‍

中醫藥在這次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理應得到重視與發掘,但我國中醫藥行業日益衰落的狀況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劉清源指出,我國的著名中醫人數從20世紀80年代的5000餘人驟減至現在的不足500人,中醫國醫陷入傳承危機。中醫教育基本以西醫思維教學,例如學生在學校1/3的時間學西醫知識,1/3時間學英語和其他課程,1/3時間學中醫,甚至本應作為重點課程的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也被改為選修課學習。無數事實證明,我們雖需要學習借鑑西方先進的思想和醫術,但不能全盤西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醫學勢在必行。

在談到如何傳承與發揚古中醫時,劉清源介紹說,目前他們主要在兩個大的層面做了探索。第一個是應用層面,第二個是人才培養體系。

在應用層面,在二十多年的實踐過程中,對收集病人資訊的方式進行了調整,對 診 斷體系進行了革新,透過“炁”“毒”“脈”“邪”四個方面重新梳理,來診斷疾病。再透過泡腳、行罐、推拿的方法幫別人堵痺的地方疏通,把毒排出來,排出以後讓“邪”沒有了生存環境,然後再提升氣,從而達到不藥而治的效果。

在培訓體系方面,經過三年的探索實踐,發現初中畢業的孩子經過三年的文化教育、專業教育和技能的培訓,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較強。這一辦學成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有關專家調研之後,認為我們這套體系有普適性,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複製的成本更低、難度更小,值得總結與借鑑”。(來源:人民論壇網, 作者: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地方部主任 金雄偉)

5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這些養生常識居然是錯的,你被誤導了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