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性微溫、味甘,入脾、肺經。功能補氣昇陽,固表止汗,託瘡生肌,利水退腫。臨床上與昇陽藥配伍,治療脫肛、子宮下垂;與白朮、防風同用(玉屏風散),為治表虛自汗的效方;與補血溫陽藥(當歸、肉桂)同用,用於瘡瘍內陷,膿成不清,或潰後久不收口;與白朮、防己、生薏苡仁等配伍可治氣虛水腫。近來有人用於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不消者,頗具效果。
用法
以黃芪為主藥,重用60~120g。
證型不同,適當配伍治療。
如氣虛水腫明顯者,配漢防己;
伴血尿者配仙鶴草;
脾虛證明顯者,配補中益氣湯;
腎陽虛明顯者,配濟生腎氣丸;
對腎炎後的蛋白尿,須配益智仁、五倍子。
腎炎,是臨床一種常見病症,若遷延日久轉為慢性,其尿蛋白更是難以消除。
用黃芪消除腎炎的蛋白尿,應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有人說不論何種證型皆可用,且用量一定要大,量小則輕描淡寫,不足以祛病。
在臨床上用黃芪治慢性腎炎蛋白尿不減者,應屬於脾氣虛和脾腎陽虛型,用之確有良效。若腎陽虛明顯者,則以金匱腎氣丸效佳;若腎陰虛明顯者,則以六味地黃丸,兼有虛火者,治以知柏地黃丸。故其曰不論何種證型皆可用之,未免失之偏頗。又曰用量一定要大,強調一般成人以60~120g為宜。
一般補藥重用,必須脾胃功能正常,不然驟然重用補氣之品,難免滯氣呆胃之弊,故張景嶽強調“用補之法,貴乎先輕後重,務在成功。”故明·周慎齋的經驗,用黃芪時必配少量陳皮。這又是葉天士強調“補藥必佐宣通”的道理。
再有據近來有人研究黃芪對血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重用黃芪降壓效果好,而用小量黃芪又能升壓(都須有氣虛症狀方能用),故用黃芪消除“慢腎”蛋白尿,還必須注意血壓的高低,若血壓低而驟然重用黃芪,難免產生弊端。
黃芪能消除“慢腎”蛋白尿,實驗研究亦得到證實。有關資料表明,黃芪對人或動物,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量和氯化物排洩,對大鼠腎毒血清性腎炎,黃芪有減少尿蛋白,減輕腎臟病變的作用。
-
1 #沒用,吃三天不如一粒沙坦類降壓藥。
-
2 #我自治腎炎,黃芪為君藥,量才30g,現在看來要加大量。
-
3 #如果上火就不能怎麼用!
-
4 #很好!未來可將中醫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