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老人們常言到:飯吃八成飽。

可每當面對各式各樣的麵食甜點、飲料、瓜果時,我們早已把這些叮囑拋到腦後,為滿足一時的食慾,卻忘記了腸胃的負擔。

從中醫角度看,飲食通過脾胃來消化吸收,然後轉變為精微物質再由肺運輸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充盈全身的氣血以供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脾胃這個工廠不但每天處理食物總量是有限度的,而且工廠自身也需要消耗能量來完成工作。

一方面,它將食物的精華部分供給全身,另一方面將食物中的糟粕傳輸給腸道。如果飲食過量,首先導致「工廠」負擔過重,每天總有處理不完的食物在「工廠」內部堆積,中醫稱之為「食積」。

食積過多就會腐爛、發臭,久而化生溼熱,反應在人體便表現為口臭燻人、嗜食涼物、反酸燒心、大便粘膩、小便黃濁等異常症狀。接著,食積進一步妨礙了工廠的正常工作,出現打嗝噯氣、飯後腹脹、易飢食少等消化不良的症狀。小兒則會出現厭食、積滯、疳證等疾病。

其二,由於「工廠」需要增加額外的能量來處理多餘的食物,所以飽食後,大量的氣血被動員到了脾胃,此時,身體往往出現倦怠睏乏的表現。而大量的食物充盈在胃中,特別是性子急的朋友囫圇吞棗式的用餐,3分鐘便吃完飯,吃得過急過快致使脾胃的氣機不能很好的執行,中傷脾胃,脾胃功能嚴重受損之後人體啟用代償反應促使血糖持續升高以應機體的正常工作,於是患上消渴病(西醫稱為“糖尿病”)便指日可待了。

《老老恆言》說:「凡食總以少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飽則脾過於實而滯氣」。

書中還提倡飲食要順應天地陽氣的盛衰,「午前為生氣,午後為死氣,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避死氣也。《內經》曰: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故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

中午之前,天地之間的陽氣最旺盛,人體的脾胃陽氣藉助外界的陽氣則功能增強,而午後夜間,天地之間的陽氣漸漸衰退,陰氣漸漸生長,則人體脾胃的功能也應該處於作息狀態,如此,才能養護脾胃臟腑。

近代,佛門大德印光老法師曾對飲食提到「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成。若吃十成,已不養人。吃十幾成,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飯一吃多,心昏神疲。」飲食八九成才能達到「養人」的目的,這與中醫養生的理論相符合,只要不飢餓,少食有利於全身經脈氣血的暢達,達到「沖和之氣,淪浹脊髓」,滋養全身的目的。

其中有關「食多短壽」的說法,已經被現代西方科學所證實,研究表明:節食是長壽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節食,還有利於促進疾病痊癒。《老老恆言》說:「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虛,則經絡易於轉運,元氣漸復,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訣」。反之,飽食則會導致疾病反覆,中醫稱為「食復」。在小兒外感肺炎等疾病時尤其需要節食。

同樣,《古蘭經》中也提倡節食:「胃是百病之府,貪食是百病之根,節食是百藥之首。」

進而,節食還有利於睡眠,《黃帝內經》說:「胃不和則眠不安」,飽食會影響睡眠品質,出現多夢、夜臥不安等症狀。長期飽食導致脾胃食積,進而腹痛,失眠等疾病就出現了。

反思現代人們的飲食習慣,則恰恰與之相違,夜生活和宵夜是現代生活中人們所謂的享受之一,然而種種疾病卻接踵而至,違背了飲食的正常規律,違背了天地之道,逆天而行,豈有不患之遺禍,身體往往因此受到損傷,得不償失,這真真確確是值得我們在生活中警惕再警惕的啊!

民以食為天,食飲有節,真的是太重要了。生在廣東,食在廣東,廣東的美食,各種食都太多太多了,美食越多,人的食慾也就越大,廣東人要想真正做到食飲有節,這是一項何其艱鉅而又十分必要的生命工程啊!

食飲有節的養生理念確確實實需要在社會上普及宣傳開來。如果不懂得食飲有節,愛就很有可能成為愚愛。善惡就在一念之間,生死亦在一念之間。不要因為對方體瘦而勸食(盲目勸其多食),倘若對方不經思辨大朵快頤,即便是長肉了,也是人們常說的“啤酒肚”,百害無一益。

過猶不及,一切都儘可能做到剛剛好,不偏離中道,即是“有節”。萬事萬物留幾分,才能陰中寓陽,陽中寓陰,最後陰陽交感而化生萬物,生生不息。

對於自己沒辦法說節食的人士,希望大家都給予更多的關愛,關愛不是在物質上而更多在心靈上,心靈和物質是一對陰陽,心靈上的缺失就會表現在物質上的慾望,來達到平衡,所以真的很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做真人,不管是君子還是小人,真人是最可愛的。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冬天怕冷,看看中醫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