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在美國發病率約為10/10萬,男女之比為1.3:1,多見於45歲以上者,且居第4位癌症死因。在中國,胰腺癌已成為人口死亡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佔各種惡性腫瘤的1%~2%,80%~90%的胰腺癌發生在40歲以上,男女發病為2~4:1。
【病因病機】
由於七情鬱結,飲食內傷,煙毒酒溼等因素長期為患,致臟腑失和,氣血瘀滯,久留不散,漸成積塊,發展為胰腺癌(伏樑)。
【診斷要點】
(一)診斷依據
1、症狀
上腹部不適及隱痛是胰腺癌最常見的首發症狀,還表現食慾減退、消瘦、梗阻性黃疸,晚期胰腺癌者可出現上腹固定的腫塊,腹水徵陽性。進一步可有惡病質及肝、肺或骨骼轉移等表現。
2、年齡
40歲以上為高發年齡,約佔全部患者的80%。
3、物理檢查
(1)明顯的黃疸:既是常見的症狀,也是常有的體徵。開始較輕,出現鞏膜、口腔黏膜和面板輕度黃染,以後逐漸加重,面板呈深黃色或黃綠色,鞏膜呈金黃色,並有面板瘙癢。淺表淋巴結一般不腫大。
(2)肝臟、膽囊、脾臟腫大:表現為肝內外膽管擴張,膽囊擴張腫大,並發展至肝內毛細膽管擴張及肝細胞腫脹。表面肝臟瀰漫性腫大,表現膽囊腫大,約50%的患者可有肝臟腫大、脾臟腫大。
(3)腹部腫塊:一旦捫及腹部腫塊,不論癌腫本身或轉移的淋巴結多表明病程已屬晚期。可在劍突下中上腹部觸及胰腺腫塊,多為不規則結節狀,質地堅硬,活動度差並有明顯壓痛。
(4)其他:有時胰腺癌患者可在出現各種症狀之前,甚至幾個月之前,出現糖尿病症狀,或原有糖尿病而近期無特殊原因突然病情加重,此可能與癌腫破壞胰島組織有關;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可出現血栓性靜脈炎,表現為區域性紅、腫、疼痛,並可觸及條索狀硬塊,常發於下肢,偶可發生門靜脈而出現門脈高壓;少數胰腺癌患者可因病變侵犯十二指腸或胃壁而發生胃腸道出血,有時這種出血甚至成為主要臨床表現。
(二)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清中鹼性磷酸酶、血澱粉酶測定升高;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其中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可能有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實驗陽性率高;血清中某些胰酶呈一過性或階段性升高,檢測這些胰酶的活性,有助於較早地診斷胰腺癌。
2、胰腺癌標記檢測
(1)血清癌胚抗原(CEA):早期胰腺癌患者CEA升高不明顯,而且CEA為非特異性。
(2)胰腺癌胚抗原(POA)和胰腺癌相關抗原(PCAA):胰腺癌患者明顯升高,但無特異性,在肺癌、胃癌、結腸癌、膽管癌、良性腫瘤、胰腺炎、膽總管梗阻及正常人也可升高。
(3)碳水化合物抗原(CA19-9、CA50、CA242):對胰腺癌診斷有價值,CA50、CA242在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不如CA19-9,血清中上述3種碳水化合物抗原的水平與患者的肝功能及出現黃疸有關,有假陽性出現。
(4)Span-1:實際上也是一種胰腺癌相關抗原,其化學性質為高分子糖蛋白。其靈敏度從T1~T4均超過80%,並且明顯高於其他消化道腫瘤。
(5)DU-PAN-2:其抗原化學性質為一種黏糖蛋白,對胰腺癌的靈敏度為66%~72%,與CA19-9聯合檢測可使其靈敏度增加至95%。但其在早期胰腺癌的診斷中價值不高。
3、超音波檢查
對胰頭部腫瘤的診斷率可達80%左右,特異性約為70%。而對體尾部癌,由於胃腸道氣體的干擾,其靈敏度和特異性均有所下降。而宮腔內鏡超聲(IDUS)對小胰腺癌檢出率幾乎達100%。腹腔鏡超聲(LUS)確定腫瘤陽性還是陰性的準確率分別為97%和96%。
4、CT掃描
可以顯示胰腺癌的正確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血管的關係,胰膽管擴張,區域性擴散及臨近器官的侵犯,血管的侵犯,胰周淋巴結的轉移,尤其是動態CT診斷正確率高達90%以上。
5、MRI檢查
可以顯示胰腺輪廓正常,在胰腺癌時MRI顯示為T1值延長的不規則影象,可以判斷早期區域性侵犯和轉移,尤其是侷限在胰腺內的小胰腺癌以及有無胰腺周圍擴散和血管侵犯方面MRI優於CT掃描,是胰腺癌手術預測的較好方法。
6、內腔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
能同時顯示胰管、膽管和壺腹部以及其分支的狹窄,受壓阻塞變形、斷裂、移位等現象,在胰管下段阻塞的同時還有膽總管下端的阻塞中斷,即呈“雙管徵”,對胰腺癌的診斷有意義。由於ERCP可引起急性胰腺炎等凶險的併發症(27%左右),一般不作為首選檢查方法。
7、胃腸鋇餐檢查
對胰腺癌的診斷價值有限,僅是一種間接的方法,不能直接顯示腫瘤,只能從胃腸道的形態與位置的改變和黏膜皺襞的變化來幫助診斷。
8、細胞學檢查
目前多主張術前在超音波或CT引導下經皮細針穿刺抽吸胰腺腫塊作細胞學檢查,具有簡單、可靠、安全等優點,對胰腺癌的確診率可達94%以上。(腫瘤科主任醫師 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