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手腳冰涼在人群中十分常見,以女性患者居多。

特別是現在天氣一冷,有些人就感覺全身發冷,手腳冰涼的受不了,尤其是女性在經期、孕期和產期等特殊生理時期更易出現此症狀。部分患者甚至肢端可出現麻木感,導致凍瘡的發生。

長期手足發涼的人多數伴有失眠多夢、面黃或蒼白、畏寒怕冷、不思飲食、便溏乏力、腰膝痠軟無力、女性經量少且色淡等一系列的症狀。

西醫認為手腳冰冷和心臟血管有很大的關係。一旦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出現障礙,就會影響血液執行輸送,造成手腳冰冷的情形。

“手足冰冷”的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手足不溫”其根本的病因為“陽虛”,中醫稱之為“手足厥冷”,認為手足厥冷並非單指一種疾病,而是人體臟腑功能虛弱或失調引起的一種症狀。

其致病機理較為複雜,簡單來說多由於患者陽氣不足,外感寒溼之邪,使氣血執行不暢,瘀血阻滯,陽氣內鬱,不能達於四末,則見手足不溫。

陽虛臨床表現及用藥

陽氣是生命之本,陽氣虧虛,則見神疲,乏力,氣短等症;陽虛溫煦失職,則畏寒肢冷,易出汗;不能溫化津液,則見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小便清長,或尿少;陽虛不能輸布津液,水氣泛溢,則見面色晄白,浮腫,舌淡胖嫩,苔白滑。

陽虛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心陽虛證

陽虛則寒自內生,氣虛則血運無力,心神失養。故心陽虛的基本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心神不足、陽虛陰盛和血運障礙等幾個方面。

臨床常見面白少華,神倦嗜臥,心慌心悸,自汗,心胸憋悶甚至疼痛,畏寒肢冷。

2、脾陽虛證

脾陽虛衰,溫運失職,寒從內生,水谷失運,水溼不化。臨床常表現為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少,大便溏軟或易腹瀉,腸鳴腹痛,每因受寒或飲食不慎而加劇。

3、腎陽虛證

若素體陽虛,或老年腎虧,或久病傷腎等,則致腎陽不足,對各臟腑的溫煦功能減弱,出現腎陽虛證。

臨床表現為腰背痠痛,遺精,陽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洩瀉,舌質淡胖,有齒痕。

陽虛的中醫調理方法

西醫對於陽虛患者並無特殊有效療法或藥物肢冷,而中醫通過飲食、情志及藥物等辦法,倒是可以將這類體質改善。

中醫也有固定的處方來治療手腳冰冷,居家的話可以多做些中藥湯劑或者藥膳。

如果是多年的秋冬季節就手腳冰涼,推薦多喝些滋補中藥配好的暖暖茶,可以針對性調理手腳冰涼。

對於虛寒體質者,夏季建議少吃冷飲以及生冷食物,多吃些溫補的食物。特別是在經期,血液都集中在腹部,手腳更容易感覺冰冷。讓腰部充分保暖既可以溫暖手腳,又可以預防痛經,可謂一舉兩得。

艾灸調理

1、關元

關元穴是任脈之穴,也是小腸的募穴。此穴是人體元陰和元陽的交匯處,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古有“針必取三裡,灸必加關元”之說。

艾灸關元穴,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的作用,可提高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強其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對月經不調、痛經、白帶異常等婦科疾病效果顯著。

2、氣海

氣海穴是任脈之穴,是補氣要穴。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是說氣海穴具有溫陽益氣、化溼理氣的作用。

經常艾灸或按摩氣海穴,能使百體皆溫、臟腑皆潤,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

3、血海

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此穴是人體脾血的歸聚之處,具有祛瘀血和生新血的功能,屬女子生血之海,能調血、理血、引血。

血海擅調婦科血病,是治療婦科血證及同血分有關的面板病的要穴。

4、三陰交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三條陰經交匯的穴位,脾統血、肝藏血、腎生血。

因此,常對三陰交穴施灸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功用,同時可起到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定的作用。

5、隱白穴

隱白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太陰根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隱白穴有統血、止血的作用。

艾灸此穴可刺激脾經,促進氣血源源不斷的生化,是女性補血的大穴。

艾灸方法:成人懸灸每穴15分鐘,艾灸儀艾灸40-50分鐘。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糖友做到這幾點,和脫髮說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