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你就能照顧好生活中80%的事。
文章分享者簡介:韓瑞丹,全國高階康復理療師,艾灸師
作者/王蓄之
當下很多朋友都在關心體質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體質?體質是怎樣形成的?如何判斷自己的體質?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適當的養生保健方法呢?
(一)什麼是體質
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而天地在化生萬物的過程中,很少會把陰陽五行之氣完全均勻的分配到每一個個體。於是就出現了:有人陰偏不足,有人陽偏有餘,有人溼氣較盛,有人肺氣素虧。凡此種種,每個個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種身體特質,即是體質。在所有的體質型別中,陰陽平和的體質是最為理想的,但在人群中出現的機會非常少。大部分人,或此有餘,或彼不足,體質中都存在著某種“偏”性。正是這種偏性,決定著我們的身體更容易罹患哪方面的病症。比如氣虛體質者,比較容易出現腹瀉、腹脹、咳嗽、喘等病症;陰虛體質者,容易出現失眠、焦慮、夜間盜汗等問題。而所謂的體質養生,本質上就是要儘量糾正這種偏性,使其朝著陰陽平衡的方向來改善。
(二)體質是怎樣形成的
一般來說,體質由先天因素決定,受後天因素影響而成。比如說,父母的身體都偏於氣虛,孩子體質氣虛的機會就非常大;父親體質陽熱,而母親體質氣鬱,那麼孩子的體質或從其父,或從其母。這是先天因素對體質的決定作用。而後天環境,或飲食習慣等的改變,又可以對體質產生一定影響。如長期居住在陰冷潮溼的環境下,體質會朝著寒溼方向轉變;長期嗜食辛辣,容易把體質變得燥熱;長期大量飲酒,容易形成溼熱體質,等等。
體質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通常很難完全改變。前面望診一節曾提到的那位患者,舌體中間有一條縱深大裂紋,幾乎要將舌體分為兩半,此人的體質就是典型的氣虛體質。隨著治療的持續進行,此患者的舌體逐漸變小,中間的裂紋也漫漫變淺,裂紋上也漸漸被一層薄薄的舌苔所覆蓋;但與普通人相比,他的舌體仍然比較龐大,裂紋仍然比較明顯。
(三)判斷體質的方法
如何辨別體質的方法,實際上,在上面臟腑辨證的內容中已經講過了。將“氣虛證”的名字,換成“氣虛體質”,諸如此類,上面給出的辨證百字要訣,就成了辨體質百字要訣,道理是一樣的。不同的是,體質是人身之常,表現出來的“症狀”一般不會象疾病狀態時那樣突出。有類於食物用來充養,因其平和以為常;藥物用來治病,秉其偏甚以矯枉。
一般來說,最常見的體質型別分成虛實兩大類,與上面辨病性部分相同。虛性體質,主要有氣虛、氣血兩虛、陰虛、陽虛這幾種型別。
簡單來說,一個人平時說話聲音低微,不喜言語,懶於活動,時感疲勞乏力,反覆感冒不愈,舌體偏胖大,或見齒痕,即可判定為氣虛體質。
眼睛乾澀疼痛,視物不清(包括近視和老花眼),失眠多夢,女性月經量少色淡,多為血虛體質;血虛常與氣血並見,即合上面氣虛體質的表現,形成氣血兩虛的體質。
身體瘦小,舌體瘦小,舌紅苔少,夜間睡眠時覺熱、盜汗等,多屬陰虛體質。
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冰冷、大便不成形、小便色清量多、舌色淡白津液偏多者,屬陽虛體質。
實性體質與虛性體質相比,給人的印象是比較結實。比如同樣是體質偏寒,陽虛體質人更容易出現大便溏、小便清長這類虛性症狀,實寒性體質者則較少出現。最常見的實性體質包括:寒性、熱性、溼性、溼熱、氣滯、血瘀這幾種型別。
大體來說:形寒肢冷、常年不溫屬寒;面赤舌紅,性情急躁易怒屬熱;身體肥胖、大便粘膩、舌苔膩屬溼;胸悶肋脹、嘆氣連連屬氣滯;口脣紫暗,舌下絡脈青紫屬血瘀體質。
(四)如何改善體質
改善體質的基本原則就是糾正偏性,力求陰陽平衡。陽氣不足則補益陽氣,氣滯溼盛則行氣化溼。以下無疾根據既往經驗,針對上述體質的朋友給出一些改善體質的建議,以供參考:
1. 氣虛體質養生建議
宜適當的增加運動量(氣屬陽,陽主動,動則生陽),但不主張劇烈運動(壯火食氣)。
忌冷飲及生硬食物,忌大量飲水(傷陽氣),忌鮮牛奶(耗陽氣),慎肥甘滋膩(不利脾運);宜偏清淡飲食,宜牛羊肉,宜山藥、大棗。
常備中藥:西洋參、黃芪(可以根據下一講中藥部分內容,適量選用1-10克參黃芪,開水沖泡,代茶飲用)。
常備中成藥:人蔘健脾丸、補中益氣丸(症狀明顯時,可根據方劑章內容,選用健脾或益氣,晚睡前服用)。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足少陽經、足太陰經之下肢部分(日常保健,可敲打、按揉以上三條經脈,詳細位置及機理,請參照第十講經脈原理)。
2. 氣血兩虛體質養生建議
隨著學習、工作壓力的增加,電腦前工作時間的延長,手機逐漸演變為新的人體器官,越來越多學生和上班族的體質傾向於這種型別。其原因多在於思慮傷血,血少氣耗。這些朋友需要注意:
適當增加運動。動作以自由舒展為宜,如散步、慢跑,不以量取勝,不追求高強度,避免勞累。
避免過度用眼,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忌冷飲及生硬食物;宜偏清淡飲食、甜食,宜牛羊肉、豬肉、雞蛋。宜山藥、大棗、桂圓。
常備中藥:黨蔘、黃芪、熟地、當歸(開水沖泡代茶飲,或煲湯服均可)。
常備中成藥:人蔘歸脾丸(根據症狀輕重斟酌用量,晚睡前服)。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少陽經之下肢部分(用法同氣虛體質)。
3. 陰虛體質養生建議
宜靜坐,每天20-30分鐘(靜則養陰)。
忌熬夜,晚十一點以前必須睡覺(法於天地,順乎陰陽)。
忌辛辣食物(易耗傷陰血)。宜酸味、甜味食物(酸甘能化陰)。宜牛肉、豬肉、雞蛋、奶、豆製品,宜山藥、木耳、黑芝麻。
常備中藥:熟地、天麻(開水沖泡代茶飲,或煲湯服均可)。
常備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根據症狀輕重斟酌用量,晚睡前服)。
備用經脈:足太陰經、足少陰經、足少陽經之下肢部分(用法同氣虛體質)。
4. 陽虛體質養生建議
宜適當增加運動量(動則養陽)。
禁寒冷飲食,忌大量飲水(傷陽氣),忌肥甘粘膩(不利脾運)。宜牛羊肉,宜適量辛辣。宜適量飲黃酒、白酒。
常備中藥:紅參、黃芪,肉桂、乾薑。
常備中成藥: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黃丸(可據方劑內容選用,晚睡前服)。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足少陽經、足太陰經之下肢部分。宜腰、腹部艾灸。
5. 寒性體質養生建議
宜增加運動量(動則生陽,陽盛則陰消)。
忌冷飲、冷食,忌大量飲水(傷陽氣)。宜牛羊肉,宜辛辣,宜白酒。
常備中藥:乾薑、肉桂。
常備中成藥:良附丸、艾附暖宮丸(根據病症,胃痛、痛經時服用)。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足少陽經之下肢部分。
6. 熱性體質養生建議
增加運動量(令熱有去處),如每週三次高強度健身運動。
慎辛辣、羊肉(助熱),慎飲酒。宜豬肉、鴨肉、奶,宜水果,宜綠茶。
常備中藥:黃連(症狀較明顯時,可以此藥開水沖泡代茶飲)。
常備中成藥:牛黃解毒丸、牛黃上清丸(症狀明顯時,可考慮午飯後服)。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之小腿部分。
7. 溼性體質養生建議
宜適度增加運動量(動則生陽,陽盛則陰消)。
忌大量飲水,忌寒冷飲食(易傷陽氣),忌油膩、粘膩飲食,減少甜食。宜牛羊肉,宜辛辣,宜薏米、雜糧。
常備中藥:薏苡仁、茯苓(宜煎湯代茶飲)。
常備中成藥:參苓白朮丸、二妙丸(溼盛常年腹瀉宜前,溼熱交錯宜後)。
備用經脈:足太陰經、足少陰經、足陽明經之下肢部分。
8. 氣滯體質養生建議
宜調整心態,增加戶外運動,避免獨處(解神之閉,行氣之鬱)。
忌肥甘滋膩(加重氣滯),宜食酸、辣。
常備中藥:柴胡、香附、白芍(症狀較明顯時,可用三藥各十克,開水沖泡代茶飲)。
常備中成藥:逍遙丸、加味逍遙丸(情緒不佳,隨即服此,可將不良情緒對身體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備用經脈腧穴:足厥陰之太沖穴、手厥陰之內關穴(各按揉三至五分鐘),足少陽經大腿段(可拍打、按揉)。
9. 瘀血體質養生建議
宜增加運動量(動則氣血流通,瘀血得化)。
忌寒冷飲食(傷陽氣)。宜牛羊肉。
常備中藥:當歸、丹蔘。(偏寒則用當歸,偏熱則用丹蔘,開水沖泡代茶飲)
常備中成藥:血府逐瘀膠囊、艾附暖宮丸(氣滯血瘀則宜血府逐瘀,寒瘀交錯則宜艾附暖宮,隨症狀輕重服,女性經期忌服)。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足少陽、足少陰經之下肢部分。
當然,無疾此處所列各種體質,只是最常見、最基本的體質型別。實際生活中,還有很多朋友,是兼具以上兩種或三種體質,如氣虛溼盛、寒瘀體質等,可以將上述建議參合來看,不再一一列舉。
⊙特別申明:
版權宣告: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路,本平臺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權請聯絡小編刪除。提醒:本平臺分享出來的方劑、配穴建議、養生方案等僅供同道參考和交流,並非適合所有人群,建議患者就醫辯證診治,網路推斷不會太精確。
閱讀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點贊是一種動力。精彩給您的朋友,幫助並影響更多的朋友,讓更多朋友受益!閱後請朋友們關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學習交流。
艾灸師丹丹老師為大家分享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長期溫灸之,能達到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的作用。這四大養生穴位是:關元穴、中脘穴、足三裡穴、命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