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歌括四百味》為明代醫家龔廷賢所撰,在醫藥界流傳頗廣,影響很大,是一本深受讀者歡迎的中醫啟蒙讀物。該書以四言韻語文體,介紹了四百味常用中藥的功效和應用。內容簡要,押韻和諧,便於記誦,不失為初學者之良師益友。但因成書久遠,有些文字比較深奧,錯訛之處亦屬難免;更為重要的是,長期以來,醫者往往不能詳辨所用之藥,甚則有誤用之虞。鑑於此,編者在無損於原著的原則下,對某些文字加以註釋,以期達到讀者記誦藥效時,又能識藥的目的。
1、人參
歌訣: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譯註:人參味甘微苦,性溫,是補益元氣力量最大的藥物。所謂元氣,就是藏於腎臟,周流全身的元(陽)氣、元陰(血、津液等)之氣,能推動五臟六腑一切組織器官的功能,也是氣血執行和營養全身的動力。所以,凡是五臟髒氣不足,如心虛心悸不寐、脾虛瀉洩肢冷、肺虛氣喘息短、肝虛驚悸不寧、腎虛骨弱痿軟等症,以及一切衰弱或大吐瀉、大出血後的虛脫(面色蒼白、肢冷脈伏等),都可應用,這就是大補元氣的含義。本品因有生津的功效,所以又能夠治療消渴症以及熱性病津液耗傷之症。總的來說,它既能調營(血),又能養衛(氣),凡是氣血不足之症,均可應用。
用量:1~10克。
附:人參野生的稱“野山參”,栽培的稱“園參”。園參蒸熟後曬乾為“紅參”,煮半日再浸糖汁中一、二日,取出曬乾後為“白參”,直接曬乾的為“生曬參”。因為價錢貴,一般多用黨參代替。
2、黃芪
歌訣:黃芪性溫,收汗固表,託瘡生肌,氣虛莫少。
譯註:黃芪味甘,性溫,是補氣的要藥,有固表止汗、託瘡生肌的作用。氣虛能使肌表不固,可引起汗出不止,本品能補氣固表,故常用於氣虛的自汗;氣充則血足,所以又能治療因氣血不足不能排膿或不易收口的癰疽瘡瘍等外症。因此本品是治療氣虛不可缺少的藥物之一。
本品還有升舉中氣和利尿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的脫肛、子宮下垂及虛性的水腫病等。
用量:3~10克。
附註:補虛宜蜜炙(炙黃芪),外症宜生用(生黃芪)。
3、白朮
歌訣:白朮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溼,兼祛痰痞*。
譯註:白朮味甘苦,性微溫,主要有補脾胃燥溼的作用。可治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溼而引起的洩瀉、水腫、以及因痰溼停留而致的胸腹脹滿的“痰痞”症。
本品又能安胎,應用於孕婦因脾胃虛弱、水溼內停而引起的嘔吐、眩暈,以及兩足浮腫等胎氣不和症。
注:*痰痞:痞,積聚成塊,稱為痞塊;脹滿不痛,稱為痞滿,這裡作痞滿解釋。
用量:3~10克。
附註:炒(或土炒)用(焦白朮、土炒白朮)可加強燥溼作用。
4、茯苓(白茯苓、赤茯苓)
歌訣:茯苓味淡,滲溼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譯註:茯苓味甘淡,性平。甘淡能利水滲溼,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停留在體內的水溼從尿道排洩,故可治水溼不化而成痰,以及小便不通等症。本品有赤白二種,化痰涎常用白茯苓,利小便則用赤茯苓。
此外,本品也常用於因水溼而引起的水腫脹滿和洩瀉等症。
用量:6~12克。
附註:水腫亦可用“茯苓皮”。
大戟、蕪花相反,這些藥物一般不與甘草同用!
5、當歸
歌訣:當歸甘溫,生血補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
譯註:當歸味辛甘,性溫,有補血活血的作用。因心與血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稱為“生血補心”。可以用它治療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怔忡等血虛虧損之症。而且還有逐瘀血、生新血的功用,所以又常用於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以及癰疽腫痛等症。
本品還有潤燥滑腸的作用,可治血虛津液不足的大便秘結。
用量:3~10克。
附註:補血活血用全當歸;補血用當歸身;活血逐瘀用當歸尾。酒制加強活血作用。
6、白芍
歌訣: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
譯註: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收斂和養陰補血的作用,可以平肝止痛。所以能止洩瀉、痢疾、腹痛,以及因陰虛血虧而肝陽偏旺所引起的胸脅脘腹疼痛、四肢拘攣、月經不調、多汗等症。但屬於虛寒性的不能用。
用量:3~10克。
附註:如果要減低它的寒性,可以用酒炒。
7、赤芍
歌訣:赤芍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產後勿犯。
譯註:赤芍味酸苦,性微寒,功能散癰腫、瀉肝火、破瘀血、通經閉。適用於熱毒癰腫和婦女瘀血不行的月經停閉,以及因血行阻滯而引起的各種疼痛,但對產後氣血虛弱的病人不宜用。
用量:3~10克。
8、生地(附:鮮生地)
歌訣:生地微寒,能消溫熱,骨蒸*煩勞,養陰涼血。
譯註:生地味甘、苦,性微寒,有養陰生津、清熱涼血的作用。常用它來治療溫熱病煩熱口渴、舌紅津少的陰津耗傷症,以及陰虛骨蒸煩熱的勞病。此外,也常用於血熱所引起的各種出血症。
注:*骨蒸:熱在骨中,所以叫“骨蒸”,是腎陰虧損到一定程度出現的一種虛熱,往往與陰虛潮熱、五心煩熱、盜汗,以及腰背痠痛、睡眠不安、飲食無味等症狀同時出現。
用量:9~15克。
附:生地有乾鮮的分別,都能清熱涼血,但鮮生地清熱的作用較強,而且能生津液,幹生地養陰的作用較強,是它們的不同點。
9、熟地
歌訣: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髮。
譯註:熟地味甘,性微溫,是滋腎、補益精髓及補血的重要藥。可治腎虛骨弱的腰膝軟弱和頭昏遺精,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血虛症,並能治療陰血不足引起的鬚髮早白。
用量:9~15克。
附:用生地加黃酒拌蒸至黑色即成熟地。
10、麥門冬
歌訣: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
譯註:麥冬味甘,性寒。有養陰清熱的作用,所以能解除因熱病傷陰引起的口渴和心胸煩熱。對心陰不足,心火上炎,咽喉不利等症也有療效;還能清肺熱、潤肺燥、止咳嗽,常用於肺熱陰傷的咽乾、咳嗽、吐血等症。總之,可使陰虛發熱的病症得到安康。
用量:3~10克。
11、天門冬
歌訣:天門甘寒,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譯註:天冬味甘,性大寒。可以治療陰虛咳嗽,咳吐濁沫的“肺痿”症,也可治療咳嗽胸痛,咳吐膿血的“肺癰”症。它的主要功用是養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所以對肺熱的喘咳也有療效。
用量:3~10克。
12、黃連(川連)
歌訣:黃連味苦,瀉心除 *,清熱明眸*,厚腸*止痢。
譯註:黃連味苦,性寒。苦能燥溼,寒能清熱,所以能瀉心火,治心火旺的心煩不眠和熱病心煩或神昏說胡話,並能清熱明目,治目赤腫痛;還能增強胃腸功能而止熱痢。
本品還有涼血解毒作用,可以用於熱毒癰腫疔瘡等外症。
注:①* ( hu)音忽,多睡。這裡作昏糊似睡解。
②*眸(mou),音謀,眼睛的瞳孔。
用量:1~5克。
附:不宜久煎。
13、黃芩
歌訣:黃芩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溼熱皆可。
譯註:黃芩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溼的作用。枯芩*適用於清肺火,治肺有熱的咳嗽;子芩*適用於清大腸火,治大腸有熱的痢疾洩瀉。此外,凡是由溫熱所引起的黃疸和癰腫瘡毒等症都可應用。
本品還有清熱安胎的作用,可用於孕婦有熱胎動不安。
注:*黃芩老根中空而枯的稱”枯芩“,也稱”片芩“。新根中部堅實的稱”子芩“,也稱”條芩“。
用量:3~10克。
14、黃柏
歌訣: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溼熱,下血堪任。
譯註:黃柏味苦,性寒,有滋陰降火、祛溼熱的作用。可治陰虛火旺的骨蒸(骨蒸症狀,見生地條)、勞熱、盜汗、遺精等症。由於本品能清除下部的溼熱,所以也能治由溼熱所致的血痢、便血,婦女色黃氣臭的白帶和尿道澀痛的淋病,以及足膝腫痛、癰腫溼瘡等症。
用量:3~10克。
附:黃連、黃芩、黃柏都是清熱燥溼的苦寒藥,黃連偏於清心火,黃芩偏於清肺熱,黃柏偏於清下焦溼熱。歌括中說的”降火滋陰“,是指陰虛火旺時用黃柏降火清熱,就能使陰不受虛火消灼,並不是黃柏有直接的滋陰作用。
15、梔子
歌訣:梔子性寒,解鬱除煩,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譯註:梔子味苦,性寒,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能解除有鬱熱的心煩不安,並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的吐血、鼻血等出血症。此外,還可以治胃部熱痛。本品能使熱從小便排出。
本品並治有鬱熱的目赤腫痛,全身發黃的黃疸病,小便不利,大小便出血,以及熱毒癰腫等症。
用量:3~10克。
附:生用(生梔子)清熱,炒黑(黑梔子)止血,薑汁炒治煩嘔,表熱或便溏用皮,內熱用仁。
16、連翹(附:連翹心)
歌訣: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溫熱堪逐。
譯註:連翹味苦,性微寒,能清熱解毒消腫。可治因熱毒引起的氣血不能流通而產生的癰腫瘡毒等外症。又有清心散熱作用,所以又可治溫熱病發熱和心煩不安。
本品雖為苦寒藥,但清中有透,因此仍可用於溫熱症。
用量:6~12克。
附:”連翹心“專清心熱,治溫熱病神昏說糊話。
17、石膏
歌訣:石膏大寒,能瀉胃火,發渴頭疼,解肌立妥。
譯註: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辛能散肌表之熱,甘能生津止渴,大寒可以清熱,所以能瀉胃火,可治因胃火上升而引起的頭痛、牙痛,以及溫熱病之壯熱煩渴、神昏譫語、發斑等胃熱症和肺熱的氣喘症。同發汗解表藥配合,可以解除病在肌表的高熱煩躁,能立見功效。
此外,本品火煅研細外用,有清火生肌斂瘡口的作用,可治刀傷、燙火傷、癰疽等潰瘍症。
用量:10~30克,大劑量100克~240克。
附:石膏為礦物藥,內服多生用,宜軋碎先煎。煅石膏多外用,宜研極細末。
18、滑石
歌訣:滑石沉寒,滑能利竅,解渴除煩,溼熱可療。
譯註:滑石質重沉降,味甘,性寒而滑利,有通小便、解口渴、清煩熱的作用。凡溼熱引起的小便淅瀝不暢,尿道熱痛的淋病以及溼溫病身熱小便不利等,均可應用。
本品又常用於夏天感受暑溼出現的身熱煩渴和洩瀉等症。研末外敷,有清熱吸收水溼的作用,可治面板溼疹和足趾潰爛瘙癢。
用量:內服10~15克。入煎劑用布包。外用適量。
19、貝母(川貝母、象貝母)
歌訣: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癰肺痿,開鬱除煩。
譯註:貝母味甘苦,性微寒。它是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藥,可治咳嗽胸痛、咳吐膿血的肺癰症和肺熱津傷、咳吐濁沫的肺痿症;也可治療咳嗽痰黃、口乾咽癢的痰熱咳嗽和陰虛內熱咳痰帶血的虛勞咳嗽。並且還有開鬱解除煩熱的作用,所以又能治因痰熱鬱結而產生的癰腫、瘰癧(多生於頸部,為大小不等的核塊)等外症。
用量:3~10克。
附:貝母產浙江象山的名“象貝母”,又名“大貝母”、“浙貝母”;產四川省的名“川貝母”。象貝母清火化痰開鬱的力量較大,適用於外感性的痰熱咳嗽和癰腫、瘰癧等外症;川貝母潤肺止咳的作用較好,適用於虛勞咳嗽。
20、大黃(川軍、錦紋)
歌訣:大黃苦寒,實熱積聚,蠲痰逐水,疏通便閉。
譯註:大黃味苦,性寒,它是寒性的瀉下藥,可以清除腸胃中實熱積聚的熱結便秘和痰水停留的水腫喘滿等症,有疏導腸胃、通便去結、除痰逐水的功效。
此外,本品尚有清血分實熱和去瘀通經的作用,可治因血熱而致的吐血、鼻出血和由瘀血凝滯的月經不通、腹中結塊,以及癰腫、疔毒等外症。
用量:3~12克。
附:本品生用藥力較大,制熟用藥力較小,不宜久煎。
21、柴胡
歌訣:柴胡味苦,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譯註:柴胡味苦,性微寒,有瀉肝火及和解退熱的作用。可治因肝膽鬱熱而引起的頭暈、口苦、嘔吐、兩脅作痛等症。併為治邪在半表半里(少陽膽經)出現寒熱往來的主要藥物。由於它有和解表裡的功能,因此又可治療瘧疾。
此外,本品又能升提中氣和疏肝解鬱,所以又常用於氣虛下陷的胃下垂、脫肛和婦女子宮脫垂等症,以及肝氣鬱結的頭目眩暈、脅痛和月經不調。
用量:3~6克。
22、前胡
歌訣: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
譯註:前胡辛苦,性微寒,有散邪下氣、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解除外感風邪引起的咳嗽痰多、惡寒發熱、頭痛和痰阻胸脅的痞滿脹悶等症。
用量:3~10克。
23、升麻
歌訣: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譯註:升麻味甘辛,性微寒。它能清胃火,解熱毒,並有升提透發的作用,所以可治氣虛下陷的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和斑疹初期不宜透發等症。其次,還適用於因胃火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瘡和牙痛。
用量:2~6克。
24、桔梗
歌訣: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藥上升,開胸利壅。
譯註:桔梗味苦辛,性平。它有宣肺散邪、祛痰排膿的功效,是治療咽喉腫痛的主要藥物;並有載藥上升的作用,可以作為上部疾病的引導藥。此外,還能宣通肺中的痰阻壅塞,有開胸利壅的作用。
本品常用於外感性的咳嗽,胸悶咳不暢快,痰多不易吐出等症。由於能祛痰排膿,所以還用於咳嗽胸痛、咳吐膿血的“肺癰”。
用量:3~10克。
25、紫蘇(紫蘇葉、紫蘇梗)
歌訣:紫蘇葉辛,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
譯註:紫蘇味辛,性溫。葉有發表散風寒的作用,可治風寒感冒,惡寒無汗、鼻塞咳嗽等症。梗有降氣作用,可以消除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
蘇梗兼有安胎作用,可治懷孕期氣脹胸悶噯氣等症。又用大量(30克)紫蘇煎湯服,可治食魚蟹中毒、胸腹脹痛、嘔吐洩瀉等。
用量:3~10克。
附:紫蘇包括蘇葉和蘇梗,是風寒感冒兼氣滯脹悶的常用藥物。
26、麻黃(附:麻黃根)
歌訣: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
譯註: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治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的風寒表症。
本品還有宣肺平喘和利尿退腫的功效,可治實性的氣喘病和水腫病。
用量:1~7克。
附:麻黃根味甘,性平,有良好的止汗作用,善治自汗、盜汗。研末外撲,止汗功效亦很好。用量3~10克。
27、葛根(附:葛花)
歌訣:葛根味甘,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酒。
譯註:葛根味辛甘,性平,有發散風寒和解熱生津的作用。治發熱口渴、項背強、無汗怕風的外感表證和先熱後寒、往來不止的“溫瘧”。此外,還能解酒毒。
本品還有升散透發的作用,所以又治脾胃虛弱的洩瀉和有表證的痢疾,以及麻疹初期不易透發等症。
用量:3~10克。
附:退熱宜生用,止瀉宜煨熟,解酒毒用“葛花”。
28、薄荷
歌訣:薄荷味辛,最清頭目,祛風散熱,骨蒸宜服。
譯註:薄荷味辛,性涼,最能清頭目、散風熱。善治頭痛、目赤、牙痛、咽喉腫痛等頭、目部分的風熱症。因為有清散風熱的作用,所以又常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熱無汗的表證和麻疹初期不易透發,還治面板受風熱引起的風疹等。炒炭用可兼治骨蒸勞熱。
本品炒炭雖然可以治骨蒸勞熱,但必須配合養陰清熱藥物同用。
用量:1~10克。
29、防風
歌訣:防風甘溫,能除頭暈,骨節痺痛,諸風口噤。
譯註: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有發汗散風寒除溼的作用。能治風寒感冒的頭痛、頭暈、身痛等表證和風溼性關節疼痛的痺症,以及因風邪引起的牙關緊閉、口不能張、頭項強直、四肢抽搐等症。
用量:3~10克。
30、荊芥
歌訣:荊芥味辛,能清頭目,表汗祛風,治瘡消瘀。
譯註:荊芥味辛,性微溫,它能發汗解表,散風寒,清頭目。治風寒引起的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症,以及風寒感冒和面板瘡疹等有怕冷發燒現象,或麻疹不易透發。
本品雖有消瘀血的作用,但臨床很少使用。荊芥炭有止血功效,可治各種出血。
用量:3~10克。
31、細辛
歌訣:細辛辛溫,少陰頭痛,利竅通關,風溼皆用。
譯註:細辛味辛,性溫。它的主要作用能散少陰經的風寒,並可止痛,所以常用治療少陰經的風寒頭痛。本品還有開竅通關的作用,外用研末吹鼻,可以催嚏通關,能治因關竅閉塞的神志昏迷不醒。此外,也常用於風寒溼引起的關節疼痛。
本品除上述功效外,又能下氣祛痰,所以又治肺有寒痰的痰多咳嗽氣喘症。
用量:0.5~3克。
附:本品有毒,藥性比較猛烈,用量不宜過大,所以古人有“細辛不過五(五分)”或“細辛不過錢(一錢,即3克左右)”的說法。對於陰虛火旺,血虛內熱和氣虛多汗的病證忌用。
32、羌活
歌訣:羌活微溫,祛風除溼,身痛頭疼,舒筋活絡。
譯註:羌活味辛苦,性溫,有發汗解表、散風寒、除溼的作用。治風寒感冒,身痛頭痛和因風寒溼引起的關節筋骨疼痛。本品治上半身的風寒溼邪,功效較為顯著,有舒筋活絡的功能。
用量:3~10克。
33、獨活
歌訣:獨活辛苦,頸項難舒,兩足溼痺,諸風能除。
譯註:獨活味辛苦,性微溫,有發表散風除溼的作用。治因風溼引起的頸項不靈活和腿足酸重麻木、疼痛、不能行走的“溼痺”症。其他各種風溼性疾病,應用本品也有良好的效果。
本品發表作用與羌活相同,但沒有羌活猛烈,常與羌活同用以治風寒感冒的惡寒、頭痛等症。本品適用於治下半身的風寒溼邪,如腰膝酸重疼痛或麻木不能行走等。
用量:3~6克。
34、知母
歌訣:知母味苦,熱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譯註:知母味苦,性寒,有清熱滋陰潤燥的作用。能夠解除溫熱病高熱煩渴,以及骨蒸勞熱,盜汗,咳嗽痰不易出等症。
用量:3~10克。
35、白芷
歌訣:白芷辛溫,陽明頭痛,風熱搔癢,排膿通用。
譯註:白芷味辛,性溫。它能發表散風寒,善治風寒侵犯陽明經引起的頭額作痛,是風寒感冒的常用藥。又能祛風溼,治面板風邪溼熱所致的溼疹搔癢。此外,還有活血排膿作用,所以又是癰疽瘡毒等外症的常用藥。
用量:3~10克。
36、藁本
歌訣:藁本氣溫,除頭巔頂,寒溼可祛,風邪可屏。
譯註:藁本味辛,性溫,有治頭部巔頂作痛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寒溼邪引起的巔頂作痛。不但可以散寒除溼,而且還可祛風。
用量:2~6克。
附:白芷、藁本都能治風寒溼引起的頭痛,但白芷偏治頭額痛,藁本偏治頭頂痛。
37、香附
歌訣:香附味甘,快氣開鬱,止痛調經,更消宿食。
譯註:香附味辛微苦,性平。它有理氣解鬱的作用,常用於氣鬱不得流通的胸脅脘腹脹痛。氣與血有密切關係,“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所以可治因鬱結氣滯引起的月經不調和行經少腹脹痛等症。由於它能理氣,所以又可以消化腸胃中停留的食物。
用量:6~10克。
38、烏藥
歌訣:烏藥辛溫,心腹脹痛,小便滑數,順氣能用。
譯註:烏藥味辛,性溫,有除寒順氣的作用。治胸腹寒氣脹痛和膀胱有冷氣引起的小便滑利頻數,是順氣的常用藥物。
本品還適用於少腹連睪丸作痛的“疝氣”,以及婦女氣滯血凝、少腹作痛等症。
用量:3~10克。
39、枳實
歌訣: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衝牆倒壁。
譯註:枳實味苦酸,性微寒,有消食化痰、行氣破積的作用。可以消除因食積痰滯、氣行不暢引起的胸腹脹滿、痞塞不通,或溼熱積滯的痢疾。歌中“衝牆倒壁”的說法,主要是形容本品有較大的行氣破積的作用。
用量:3~6克。
40、枳殼
歌訣:枳殼微寒,快氣寬腸,胸中氣結,脹滿堪嘗。
譯註:枳殼味苦酸,性微寒,有降氣的作用。可以寬暢腸胃之氣。凡胸腹脹滿之疾,都可以服用。
用量:3~6克。
附:枳實、枳殼性味相同,但枳實力強,多用於破積導滯,通利大便;枳殼力緩,多用於理氣寬中,消脹除滿。
41、白蒄(附:白豆蒄花、白豆蔻殼)
歌訣:白蒄辛溫,能祛瘴翳*,溫中行氣,止嘔和胃。
譯註:白豆蔻味辛,性溫。它能消除因肺寒引起的目生障翳,但主要作用是行氣溫中、散寒燥溼、開胃消食,所以能治胃氣不和的嘔吐噯氣、胸脘脹痛等症。
注:*翳(yi):音義,即眼珠上生出的障膜。
用量:1~6克。
附:不宜久煎。白蒄又名“白豆蔻”,是乾燥的種子。花名“白豆蔻花”,殼名“白豆蔻殼”,功用相同,力量較弱。
42、青皮
歌訣:青皮苦溫,能攻氣滯,削堅平肝,安胃下食。
譯註:青皮味辛苦,性溫。它能疏肝破氣,善治肝氣鬱結的胸脅或乳房脹痛、乳癰和疝氣痛,可以起到平肝止痛的功效,並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對食積不消的脘腹脹痛均可治療。
用量:3~10克。
43、陳皮(附:橘白、橘紅)
歌訣:陳皮辛溫,順氣寬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譯註:陳皮味辛苦,性溫,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作用。所以適用於中氣不和而發生的胸悶腹脹、嘔吐、噯氣、食慾不振及痰多的咳嗽等症。如去掉外面紅色的而單用裡面白色的稱為“橘白”,則減低了燥性和散性,只有和胃化溼的作用;如去掉裡面白色的而單用外面紅色的稱為“橘紅”,則加強了消痰的功效。
用量:3~10克。
附:本品即橘皮,偏於健脾理氣,作用較緩,臨床上多用於疏利中、上二焦的氣機;青皮偏於疏肝理氣,作用較猛,臨床上多用於疏利中、下二焦的氣機。若肝脾同病,或肝胃不和,二藥可同用。
44、蒼朮
歌訣:蒼朮苦溫,健脾燥溼,發汗寬中,更祛瘴疫*。
譯註:蒼朮味苦,性溫。它有燥溼健脾發汗的作用,所以對胃脘脹悶不舒的嘔吐、水瀉,以及外感風溼的身重疼痛和風寒溫痺、關節痠痛,均較適宜。又治因感受山嵐瘴氣而發生的傳染病。
注:*瘴疫,即山嶺間溼熱鬱蒸的穢惡之氣引起的傳染病。
用量:3~10克。
附:蒼朮與白朮都能健脾祛溼,但蒼朮燥溼而健脾,還有發汗的作用,白朮健脾而祛溼,有止汗的作用。
45、厚朴
歌訣:厚朴苦溫,消脹洩滿,痰氣瀉痢,其功不緩。
譯註:厚朴味苦辛,性溫,有下氣燥溼散滿的作用。對溼阻腸胃、氣滯不通的胸腹脹滿及痰多肺氣下降的氣喘咳嗽,以及溼鬱氣滯的水瀉痢疾等病,都有較好的療效。
用量:3~6克。
46、南星(附:膽星)
歌訣:南星性熱,能治風痰,破傷強直,風搐自安。
譯註:南星苦辛,性熱,有毒。有散風化痰、解除痙攣的作用。治中風病的突然昏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涎上壅,又可治破傷風病,口不能張、肢體強直、抽搐等症。
用量:1~5克。
附:生南星有大毒,內服宜慎,一般均加生薑制後用。又有將南星研末加牛膽汁制,稱為“膽星”,性味苦涼,有清化痰熱、解除痙攣的功效,適用於小兒的驚風痰喘,以及中風、癲癇因痰熱而引起驚厥、抽搐等症。
47、半夏
歌訣:半夏味辛,健脾燥溼,痰厥頭疼,嗽嘔堪入。
譯註:半夏味辛,性溫,有燥溼化痰、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治因溼痰多引起的頭痛、咳嗽,或因痰水停留而出現的胸脘脹滿、不思飲食、嘔吐等症。
用量:3~10克。
附:生半夏有毒,一般均制後用。因炮製方法不同,效用也稍有區別。如“法半夏”(用生薑、白礬制)偏於燥溼化痰;“清半夏”(用姜、礬制後,再用清水浸泡)燥性較輕;“姜半夏”(又名“制半夏”,用薑汁拌制)偏於止嘔;“半夏曲”(用薑汁和麵粉制後發酵而成)主要用於和胃止嘔。以上都不可和烏頭同用。
半夏、南星,都能燥溼化痰,但半夏化脾胃溼痰,兼能止嘔;南星化經絡風痰,燥烈之性更甚。
48、藿香
歌訣: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散風寒,霍亂*為主。
譯註:藿香味辛,性微溫,有芳香化溼、理氣發表的作用,能止嘔吐,也能發散風寒。本品主治夏天受了暑溼,脾胃不和,出現上吐下瀉等症。
注:*霍亂:這裡是指急性胃腸炎,即因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感受暑溼,體內清濁之氣一時混亂,而致脘腹脹痛,上吐下瀉。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非指惡性傳染病之“霍亂”!)
用量:3~10克。
49、檳榔
歌訣:檳榔辛溫,破氣殺蟲,祛痰逐水,專除後重*。
譯註:檳榔味辛苦,性溫。它的下降行氣較大,並有驅除腸寄生蟲(絛蟲、蛔蟲、鉤蟲、薑片蟲等)的功效,所以稱為破氣殺蟲。此外,對於因痰水停留而致的胸腹脹滿、水腫,以及因食積不消引起的洩瀉、痢疾、腹痛後重等症,均可治療。
本品有截瘧的功效,因此,又可以治療瘧疾。
注:*後重:時時要想大便而又便不出來,並有下墜的感覺。
用量:3~10克。臨床驅除絛蟲,可用60~90克。
50、腹皮(大腹皮)
歌訣: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
譯註:腹皮味辛,性微溫。它有降氣的作用,適用於因氣不下降的胸腹脹悶;並有利水溼、健脾胃的功效,可治因水溼停留而致的浮腫病。
用量:3~10克。
附:本品即檳榔的殼。
51、香薷
歌訣: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
譯註:香薷味辛,性微溫,有發汗祛暑,通利小便的作用。治夏天感受暑邪冷溼而引起的頭痛惡寒、發熱無汗、小便赤澀和腹痛吐瀉等症,也治因水溼停留而出現的水腫病,又有解除暑邪煩熱的功效。
注:*霍亂:見藿香條。
用量:3~10克。
52、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
歌訣:扁豆微溫,轉筋吐瀉,下氣和中,酒毒能化。
譯註:扁豆味甘,性微溫。它有健脾化溼的作用,適用於暑溼內傷脾胃,以致中氣不和,引起上吐下瀉、小腿肌肉攣急(轉筋)等症。並治婦女脾虛有溼的白帶病。生研絞汁服又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且可解酒毒。
用量:3~15克。治暑溼宜生用,健脾胃宜炒用。
附:
“扁豆衣”,即扁豆的乾燥種皮,功用與扁豆相同,但藥力稍弱,臨床常用於脾虛有溼,或暑溼引起的吐瀉。用量6~9克。
“扁豆花”,即白扁豆的花,有清暑化溼的作用,可治洩瀉、痢疾。用量3~6克。
53、豬苓
歌訣:豬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腫除溼,多服損腎。
譯註:豬苓味淡,性平,本品為利尿滲溼藥,所以可治小便短少、尿道熱痛的淋病和水溼停聚小便不利的水腫病,以及水溼引起的洩瀉、白帶等。但不宜多服,多服,恐消耗津液,損傷腎陰。
注:*淋,是小便不爽,尿道疼痛的一種病。
用量:6~12克。
附:豬苓、茯苓都能利水滲溼,茯苓能健脾,偏於滲溼;豬苓專能利水,且較茯苓為強,無補益的作用。
54、澤瀉
歌訣:澤瀉甘寒,消腫止渴,除溼通淋,陰汗*自遏。
譯註:澤瀉味甘,性寒,有利小便、清溼熱的作用。治小便不利的水腫和因溼熱引起的口渴、洩瀉、淋病以及陰部出汗等症。
注:*陰汗:即前陰下部有汗,為溼熱下注的一種病。
用量:6~12克。
55、木通
歌訣: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
譯註:木通味苦,性寒,有清熱和利尿的作用。能利小便,善治小腸有熱的小便淋瀝、尿道作痛,以及小便不利的浮腫病。又能疏導血脈,通經行滯,可治婦女經閉及乳汁不通。
用量:3~6克。
56、車前子(附:車前草)
歌訣: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實。
譯註:車前子味甘,性寒,有利尿清熱明目的作用。治小便不利和小便短少澀痛的淋病,以及眼睛紅腫作痛等症。由於能利小便,所以又能止大便洩瀉。
注:*溺澀:溺(niao)同尿,即小便,溺澀,就是小便不通暢。
用量:3~10克。
附:“車前草”,性味功效與車前子相同,兼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治吐血、鼻血、尿血等症;鮮車前草還能治熱痢。
57、地骨皮
歌訣: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譯註:地骨皮味甘,性寒,有解除肌膚虛熱和涼血的作用。治有汗的骨節煩熱、陰虛勞嗽、吐血、盜汗和肺熱咳嗽氣喘、心煩口渴等症,並有降火補陰的功效。
用量:6~10克。
58、木瓜
歌訣:木瓜味酸,溼腫腳氣*,霍亂轉筋,足膝無力。
譯註:木瓜味酸,性溫,有除溼舒筋的作用。善治溼邪引起的足膝腫痛或麻木的腳氣病,以及因吐瀉而津液耗損不能養筋引起的小腿肌肉攣急的轉筋症。此外,還有強筋骨的作用,可治足膝無力。
注:*腳氣:是指由溼氣引起的病,表現為兩腳軟弱,行動不便。分幹、溼二種,溼腳氣兩脛腫大,幹腳氣兩脛不腫,或麻木,或攣急,或痿軟。
用量:3~10克。
59、甘草: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60、威靈仙:威靈苦溫,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風溼皆用。
61、牡丹皮:牡丹苦寒,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62、玄參:玄參苦寒,清無根火,消腫骨蒸,補腎亦可。
63、沙參:沙參味甘,消腫排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64、丹參:丹參味苦,破積調經,生新去惡,祛除帶崩。
65、苦參:苦參味苦,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
66、龍膽草:龍膽苦寒,療眼赤疼,下焦溼腫,肝經熱煩。
67、五加皮:五加皮溫,祛痛風痺,健步堅筋,益精止瀝。
68、防己(木防己、漢防己):防己氣寒,風溼腳痛,熱積膀胱,消癰散腫。
69、地榆:地榆沉寒,血熱堪用,血痢帶崩,金瘡止痛。
70、茯神:茯神補心,善鎮驚悸,恍惚健忘,兼除怒隸。
71、遠志:遠志氣溫,能驅驚悸,安神鎮心,令人多記。
72、酸棗仁(附:酸棗樹皮):酸棗味酸,斂汗驅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73、菖蒲:菖蒲性溫,開心利竅,去痺除風,出聲至妙。
74、柏子仁:柏子味甘,補心益氣,斂汗潤腸,更療驚悸。
75、益智仁:益智辛溫,安神益氣,遺溺遺精,嘔逆皆治。
76、甘松:甘松味香,善除惡氣,治體香肌,心腹痛已。
77、小茴香:小茴性溫,能除疝氣,腹痛腰疼,調中暖胃。
78、大茴香:大茴味辛,疝氣腳氣,腫痛膀胱,止嘔開胃。
79、乾薑:乾薑味辛,表解風寒,炮苦逐冷,虛寒尤堪。
80、附子: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陽功有。
81、川烏:川烏大熱,搜風入骨,溼痺寒疼,破積之物。
82、木香(廣木香):木香微溫,散帶和胃,諸風能調,行肝瀉肺。
83、沉香:沉香降氣,暖胃追邪,通天徹地,氣逆為佳。
84、丁香:丁香辛熱,能除守嘔,心肺疼痛,溫胃可曉。
85、砂仁:砂仁性溫,養胃進食,止痛安胎。行氣破滯。
86、蓽澄茄:蓽澄加辛,除脹化食,消痰止噦,能逐寒氣。
87、肉桂:肉桂辛熱,善通血脈,用痛虛寒,溫補可得。
88、桂枝:桂枝小梗,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痺。
89、吳茱萸:吳萸辛熱,能調疝氣,臍腹寒疼,酸水能治。
90、延胡索:延胡氣溫,心腹卒痛,通經活血,跌撲血崩。
91、薏苡仁(苡仁):薏苡味甘,專除溫痺,筋節拘攣,肺癰肺痿。
92、肉豆:肉辛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
93、草豆:草辛溫,治寒犯胃,作痛嘔吐,不食能食。
94、訶子(訶黎勒):訶子味苦,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
95、草果:草果味辛,消食除脹,截瘧逐痰,解瘟闢瘴。
96、常山:常山苦寒,截瘧除痰,解傷寒熱,水脹能寬。
97、良姜(附:紅豆):良姜性熱,下氣溫中,轉筋霍亂,酒食能攻。
98、山楂: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療疝催瘡,消膨健胃。
99、神曲:神曲味甘,開胃進食,破結逐痰,調中下氣。
100、麥芽:麥芽甘溫,能消宿食,心腹膨脹,行血散滯。
101、蘇子(紫蘇子)蘇子味辛,驅痰降氣,止咳定喘,更潤心 肺。
102、甘遂:甘遂苦寒,破消痰,面浮蠱脹,利水能安。
103、大戟:大戟甘寒,消水利便,腹脹堅,其功瞑眩。
104、白芥子:白芥子辛,專化脅痰,瘧蒸痞塊,服之能安。
105、蕪花:蕪花寒苦,能消脹蠱,利水瀉溼,止咳痰吐。
106、商陸(赤商陸、白商陸):商陸苦寒,赤白各異,赤者消風,白利水氣。
107、海藻:海藻鹹寒,消癭散癧,除脹破,利水通閉。
108、牽牛子(黑醜、白醜):牽牛苦寒,利水消腫,蠱脹痃癖,散滯除壅。
109、葶藶:葶藶辛苦,利水消腫 ,痰咳瘕,治喘肺癰。
110、瞿麥:瞿麥苦寒,專治淋病,且能墮胎,通經立應。
111、荊三稜:三稜味苦,利血消癖,氣滯作痛,虛者當忌。
112、五靈脂:五靈味甘,血滯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113、莪術:莪術溫苦,善破痃癖,止痛消瘀,通經最宜。
114、乾漆:乾漆辛溫,通經破瘕,追積殺蟲,效如奔馬。
115、蒲黃:蒲黃味甘,逐瘀止崩,止血須炒,破血用生。
116、蘇木:蘇木甘或,能行積血,產後血經,兼醫年跌。
117、桃仁:桃仁甘平,能潤大腸,通經破瘀,血瘕堪嘗。
118、薑黃:薑黃味辛,消癰破血,心腹結痛,下氣最捷。
119、鬱金(廣鬱金、川鬱金):鬱金味苦,破血行氣,血淋溺血,鬱結能舒。
120、金銀花(附:忍冬藤):金銀花甘,療癰無對,未成則散,已成則潰。
121、漏蘆:漏蘆性寒,祛惡瘡毒,補血排膿,生肌長肉。
122、白蒺藜:蒺藜味苦,療瘡搔癢,白癜頭瘡,翳除目良
123、白附子
歌訣:白附辛溫,治面百病,血痺*風瘡,中風痰症。
譯註:白附子味辛甘,性溫,有毒。有祛風痰、散寒溼的作用,善於升散上行,能治面部各種疾病,還可治療體虛風邪入侵,肢體麻木的血痺*和瘡瘍等症。特別是對偏正頭痛、口眼歪斜、中風痰壅等症,功效較好。
注:*血痺:即氣血痺閉不行,以致肢體麻痺不仁的一種病。
用量:1~6克。
附:本品即“獨角蓮”。
124、全蠍
歌訣:全蠍味辛,祛風痰毒,口眼喎斜,風癎發搐。
譯註:全蠍味甘辛,性平,有毒。有祛除風痰、止痙攣抽搐的作用,善治中風引起的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以及小兒驚風、癎症等四肢抽搐。本品還有解瘡毒的作用,可治痔瘡或瘡腫發癢諸症。
用量:煎服全用2~4枚,蠍尾2~5枚。散劑適當減少。
附:蠍尾功效較全蠍為大。
125、蟬蛻
歌訣:蟬蛻甘寒,消風定驚,殺疳除熱,退翳侵睛。
譯註:蟬蛻味甘,性寒。有散風熱、止驚風抽搐的作用,並可透疹。常用於風熱感冒和溫病初起的發熱,小兒驚風或破傷風的抽搐,以及麻疹、風疹初起不易透發等。並治小兒形瘦肚大的疳積病和因風熱而起的失音症。此外,還可消退目生翳障遮睛的眼病。
用量:1~5克。去頭足。
126、殭蠶
歌訣:殭蠶味鹹,諸風驚癎,溼痰喉痺,瘡毒瘢痕。
譯註:殭蠶味鹹辛,性平。有除風熱、熄肝風、止抽搐、化溼痰的作用,可治驚風和癎症的四肢抽搐及風熱頭痛、齒痛、目痛、咽喉腫痛等症。此外,本品尚有除溼化痰消瘡毒的作用,常用於瘰癧痰核和面板溼瘡、丹毒等症。研末外敷又能滅諸瘡瘢痕。
用量:3~10克。
127、蜈蚣
歌訣:蜈蚣味辛,蛇虺*惡毒,鎮驚止痙,墮胎逐瘀。
譯註:蜈蚣味辛,性溫,有毒。有解瘡毒、蛇毒的作用,能治毒蛇咬傷和惡瘡腫毒。還有除風邪止痙攣的功效,可治小兒驚風和破傷風的痙攣抽搐、口不能張、項背強直等症。此外,又有去惡血墮胎的作用,孕婦忌用。
注:*虺(hui),音悔。毒蛇。
用量:1~3條。
附:孕婦忌用。
128、木鱉子
歌訣:木鱉甘寒,能追瘡毒,乳癰腰疼,消腫最速。
譯註:木鱉子味甘,性寒,有毒。有清血熱、消瘡毒的作用,對乳房腫痛的“乳癰”和跌打損傷的腰痛,消腫止痛的效果最快。
本品還能用於惡瘡腫毒和瘰癧等症。
用量:0.06~0.15克。
附:本品以外用為主,醋磨外塗,內服只可用極少量,且須慎用。
129、蜂房(露蜂房)
歌訣:蜂房鹹苦,驚癇瘛瘲*,牙疼腫毒,瘰癧乳癰。
譯註:蜂房味鹹苦,性平,有毒。有除風解毒殺蟲的作用,可治驚風癲癇、手足抽搐、蛀牙作痛和癰腫瘡毒、瘰癧、乳房癰腫疼痛等症。
注:*瘛瘲(zhi zong),讀作“制縱”。筋脈拘急曰瘛,筋脈弛張曰瘲。
用量:0.5~1.5克。
附:本品有毒,不宜內服。一般都作外用,煎湯洗或研末敷。
130、白花蛇
歌訣:花蛇溫毒,癱瘓喎斜,大風疥癩,諸毒稱佳。
譯註:白花蛇味甘鹹,性溫,有毒。它有除風溼、定驚、止抽搐的作用,可治風溼引起的肢體筋脈拘攣疼痛,或麻木不能活動(左癱右瘓)和口眼歪斜、以及小兒驚風抽搐等症。並治疥癬面板搔癢和大麻風等病,療效都比較好。
用量:3~5克。
131、蛇蛻
歌訣:蛇蛻鹹平,能除翳膜,腸痔蠱毒*,驚癇搐搦。
譯註:蛇蛻味甘鹹,性平。能退目翳,消腫、殺蟲、止抽搐,可治目生翳膜、痔瘡腫痛、面板疥癬和各種蟲毒,以及驚風、癲癇、抽搐等症。
注:*蠱毒:在這裡是泛指各種蟲毒。
用量:3~6克。
132、槐花
歌訣:槐花味苦,痔漏腸風,大腸熱痢,更殺蛔蟲。
譯註:槐花味苦,性微寒。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治痔漏肛門出血和大便下血,並且能治大腸有熱的痢疾。此外,還有殺蛔蟲的功效。
本品亦常用於吐血、鼻出血、子宮出血,以及肝熱引起的頭痛、目赤、眩暈等症。
用量:3~10克。
133、鼠粘子(牛蒡子、大力子)
歌訣:鼠粘子辛,能除瘡毒,癮疹*風熱,咽疼可逐。
譯註:鼠粘子味辛苦,性寒。有疏散風熱、透疹、解毒和消腫等作用,可治瘡癰腫毒和皮膚髮疹搔癢成片的癮疹,以及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和麻疹不透等症。
注:*癮疹:是熱邪客於面板,又受風溼而發出的一種皮疹,遍身搔癢如蚊蚤所致一樣。
用量:3~10克。
134、茵陳蒿
歌訣:茵陳味苦,退疸除黃,瀉溼利水,清熱為涼。
譯註:茵陳蒿味苦,性微寒,是治療黃疸的主要藥物。對溼熱引起的全身發黃,療效較好,這是因為它有利水溼和清熱的作用。
用量:6~12克。
135、紅花(附:藏紅花)
歌訣:紅花辛溫,最消瘀熱,多則通經,少則養血。
譯註:紅花味辛,性溫。有活血、行瘀血的作用,能消除因瘀血引起的發熱。多用可以行瘀血、通月經,適用於由瘀血不行的經閉、難產或產後瘀阻腹痛及跌打損傷瘀血作痛等症。少用又可養血。
用量:2~6克。
附:“藏紅花”味甘性平,功效與紅花相近,但養血的力量較大,去瘀血的力量較小。一般用量1~3克。
136、蔓荊子
蔓荊子苦,頭疼能醫,拘攣溼痺,淚眼堪除。
譯註:蔓荊子味苦辛,性微寒。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作用,善治風熱感冒頭痛,並治風溼痺痛,四肢拘攣,不得屈伸。此外,還可治目痛多淚的眼病。
用量:3~10克。
137、馬兜鈴(附:杜青木香)
歌訣:兜鈴苦寒,能燻痔漏,定喘消痰,肺熱久嗽。
譯註:馬兜鈴味苦,性寒。能清肺與大腸之熱,有降氣、化痰、止咳喘的作用。外用,燻洗痔漏,可起到消腫止痛的功效;內服可治有痰的氣喘和肺部有熱的久咳。
用量:3~6克。
附:“杜青木香”即馬兜鈴的根,味辛苦,性寒,有催吐、解毒、消腫的作用。可治食物中毒、毒蛇咬傷,以及熱毒腫痛等症。內服用量3~10克;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138、百合
歌訣:百合味甘,安心定膽,止嗽消浮,癰疽可啖*。
譯註:百合味甘,性微寒。有清心、安神、定驚的作用,可治心煩驚悸、神志不安,即所謂“安心定膽”。又有潤肺、止咳、利尿的功用,可治肺熱咳嗽和浮腫疾病。此外,癰疽等外症也可內服,能起到清熱解毒的功效。
注:*啖(dan):音淡,吃的意思。
用量:3~10克。
139、秦艽
歌訣:秦艽微寒,除溼榮筋,肢節風痛,下血骨蒸。
譯註:秦艽味苦辛,性微寒。有除風溼、舒筋和血、退虛熱的作用,可治風溼痺痛、四肢關節拘攣和大便下血,以及虛勞骨蒸的發熱等症。
用量:3~10克。
140、紫菀
歌訣:紫菀苦辛,痰喘咳逆,肺癰吐膿,寒熱並濟。
譯註:紫菀味苦辛,性溫。有溫肺下氣、化痰止咳的作用。既能治肺部有寒、肺氣壅塞的痰喘咳嗽,又能治肺部有熱、咳吐膿血的肺癰。本品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所以對肺寒、肺熱都適宜。
用量:3~10克。
141、款冬花
歌訣:款花甘溫,理肺消痰,肺癰喘咳,補勞除煩。
譯註:款冬花味辛甘,性溫。有理肺下氣、消痰止咳的作用,可治咳嗽吐膿血的肺癰和肺部有寒的氣喘咳嗽。並治虛勞煩熱咳嗽。
用量:3~10克。
142、金沸草(附:旋覆花)
歌訣:金沸草溫,消痰止嗽,明目祛風,逐水尤妙。
譯註:金沸草味鹹,性溫。有消痰、止咳、降氣的作用,能治痰壅氣喘的咳嗽,及肺部有寒的痰飲咳嗽氣喘。此外,還有祛風明目和祛除痰水的功效。
本品不但能降氣,並可止嘔,所以又常用於噯氣嘔吐等症。
用量:3~10克。
附:莖葉名“金沸草”,花名“旋覆花”(此藥有細毛,宜布包入湯煎),功用相同。
143、桑皮
歌訣:桑皮甘辛,止嗽定喘,瀉肺火邪,其功不淺。
譯註:桑白皮味甘辛,性寒。有止咳平喘、善瀉肺部熱邪的作用。因此,對肺熱的咳嗽氣喘,功效很好。
此外,本品還有利小便、退水腫的作用,可用於小便不利的水腫。
用量:3~10克。
144、杏仁(苦杏仁、甜杏仁)
歌訣:杏仁溫苦,風寒喘嗽,大腸氣閉,便難切要。
譯註:杏仁味苦,性溫,有小毒。有止咳平喘、降氣潤腸的作用,善治外感風寒引起的氣喘咳嗽,並大腸氣滯的大便閉結不通,以及老人、產婦等腸中津液不足的大便困難。
用量:3~10克。
附:杏仁有甜、苦二種。上面所指的是苦杏仁,有小毒;甜杏仁味甘性平,無毒,有潤肺止咳平喘的作用,適宜於虛勞咳嗽。
145、烏梅
歌訣:烏梅酸溫,收斂肺氣,止渴生津,能安瀉痢。
譯註:烏梅味酸,性溫。有收斂肺氣、生津止渴的作用,能治肺氣虛的久咳不止和津液不足的消渴症;並能澀腸,可治久瀉久痢。
本品還有安蛔蟲的作用,可治蛔蟲厥逆的嘔吐腹痛。本品外用擦牙,治牙關緊閉、口不能張。
用量:3~10克。
146、天花粉
歌訣:天花粉寒,止渴祛煩,排膿消毒,善除熱痰。
譯註:天花粉味甘酸,性寒。甘酸能生津,寒能清熱,所以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可治熱病津傷的煩熱口渴;並能消腫解毒排膿,治療癰腫瘡毒。本品又善於化熱痰,也可治肺部有熱痰的咳嗽。
用量:10~15克。
附:本品即“瓜蔞根”。
147、瓜蔞仁
歌訣:瓜蔞仁寒,寧嗽化痰,傷寒結胸,解渴止煩。
譯註:瓜蔞仁味甘,性寒。有清熱化痰、潤肺寬胸的功效,可治痰熱咳嗽和傷寒病痰熱結在胸部,按之作痛的“結胸”症;並可解除熱病的煩渴。
本品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治腸液乾燥的大便秘結。
用量:6~12克。
附:本品即瓜蔞的種子。瓜蔞的果殼即“瓜蔞皮”,全用即“全瓜蔞”。瓜蔞皮偏於清熱化痰;仁偏於潤燥通便;全瓜蔞既清熱化痰,又潤腸通便。
148、密蒙花
歌訣:密蒙花甘,主能明目,虛翳青盲*,服之效速。
譯註:密蒙花味甘,性微寒,是眼科的專用藥。它的主要作用是明目,並能養肝。肝開竅於目,因此對肝血虛引起的眼睛生翳膜和眼睛外觀雖無變化但看不見東西的“青盲”症,用本品治療,療效較好。
注:*青盲:指眼外觀無異常而逐漸失明者。相當於視神經萎縮。
用量:3~10克。
149、菊花(黃菊花、白菊花、野菊花)
歌訣:菊花味甘,除熱祛風,頭暈目眩,收淚殊功。
譯註: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風熱、平肝陽、明目的功效,能治外感風熱感冒,頭暈目眩或目赤多淚等症。凡因風熱或肝陽上升引起的頭目諸病,用本品治療,效果較好。
本品尚能解毒,治療疔瘡腫毒,內服外敷均可。
用量:3~10克。
附:藥用菊花,主要有“黃菊花”(“杭菊花”)、“白菊花”(“滁菊花”)、“野菊花”三種。黃菊花產浙江杭州的最好,所以又稱杭菊花,它的功效偏於散風熱,常用它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目赤等症。白菊花產安徽滁縣的最好,所以又稱滁菊花,它的功效偏於平肝陽,常治肝陽上升的頭暈、目眩等症。野菊花的功效偏重於解毒,常用於疔瘡腫毒。野菊花葉又能外敷治療瘡瘍。
150、木賊
歌訣:木賊味甘,祛風退翳,能止月經,更消積聚。
譯註:木賊味甘苦,性平。它的功效主要是散風熱、明目退翳,可治風熱引起的目赤多淚和翳膜遮睛等目疾。此外,本品還有止血化瘀的作用,既能止月經過多,又能消瘀血積聚。
用量:3~6克。
151、決明子
歌訣:決明子甘,能祛肝熱,目疼收淚,仍止鼻血。
譯註:決明子味甘苦,性微寒。有清肝火、明目的作用,常用於目赤腫痛和多淚不收的眼睛病。又可止肝經有熱的鼻出血。
本品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治大便燥結不通。
用量:3~10克。
152、犀角(附:廣角)
歌訣: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熱止血,消腫毒蛇。
譯註:犀角味苦酸微鹹,性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能治溫熱病熱邪入於血分,出現的神昏譫語、驚狂、發斑、發疹和熱盛迫血妄行的吐血、鼻血、便血等出血症。此外,亦常用於疔瘡腫毒或毒蛇咬傷,毒邪內陷,出現的神志昏迷等。
用量:沖服1~3克,煎服3~10克。
153、羚羊角
歌訣:羚羊角寒,明目清肝,祛驚解毒,神志能安。
譯註:羚羊角味鹹,性寒,是清肝火、熄肝風的主要藥物。肝開竅於目,所以又能明目,治肝火過盛的目赤腫痛、羞明怕光等症。此外,還有解熱毒的作用,善治溫熱病高熱神昏痙攣和小兒驚風四肢抽搐等症。
用量:0.6~5克。
附:本品是貴重藥品,一般都是磨汁服或研末服,亦可煎湯服。
154、龜甲(附:龜板膠)
歌訣:龜甲味甘,滋陰補腎,止血續筋,更醫顱囟*。
譯註:龜甲味鹹甘,性寒。它主要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並能強筋健骨,可治陰虛發熱和腎虛的筋骨不健,腰腳軟弱無力,以及小兒的囟門不合等症。
此外,本品尚可止血,能治痔瘡出血或婦女崩漏等出血症。
注:*顱囟(lu xin):讀作“盧信”,即囟門。
用量:10~25克。
附:龜甲又名“龜板”,熬成膠為“龜板膠”,它的滋陰止血的功效更為顯著,並能補血。用量3~10克。
155、鱉甲
歌訣:鱉甲鹹平,勞嗽骨蒸,散瘀消腫,去痞除癥。
譯註:鱉甲味鹹,性平。有養陰散瘀、消痞除癥的作用,可治虛勞咳嗽、骨蒸盜汗和瘀血停滯的月經不通、痞塊癥瘕等症。此外,還能消腫,對癰腫而有瘀血的有效。
用量:10~25克。
156、桑寄生
歌訣:桑上寄生,風溼腰痛,止漏安胎,瘡瘍亦用。
譯註:本品是桑寄生屬的寄生植物,味苦性平。有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溼、安胎的作用,可治風溼性關節疼痛,特別是對因肝腎虛虧而引起的腰膝痠痛,療效較好。又治孕婦胎動不安、漏胎(懷孕期子宮出血)。此外,還可用於刀傷、癰腫等外症。
用量:3~10克。
157、火麻仁
歌訣:火麻味甘,下乳催生,潤腸通結,小水能行。
譯註:火麻仁味甘,性平。有滑利的作用,能下乳催生,可治乳少難產。又因滑潤大腸的作用較著,兼能補中,適用於老人、產後和熱性病後血虧津少的腸燥、大便秘結等症。此外,還能通利小便。
用量:3~10克。
158、山豆根
歌訣:山豆根苦,療咽腫痛,敷蛇蟲傷,可救急用。
譯註:山豆根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善治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和齦腫牙痛;並可外敷蛇蟲咬傷,用來急救。
用量:3~6克。
159、益母草(附:茺蔚子)
歌訣:益母草苦,女科為主,產後胎前,生新去瘀。
譯註:益母草味辛苦,性寒,是婦科要藥。適用於月經不調,及產後瘀血不行的腹痛、頭目眩暈等症。不論胎前、產後都可應用,能起到生新血、去瘀血的功效。
此外,本品還有利小便,退水腫的作用。
用量:3~10克。
附:益母草子名“茺蔚子”,活血調經的功效與益母草相同,兼有明目的作用,能治肝熱目赤腫痛。用量3~10克。
160、紫草
歌訣:紫草鹹寒,能通九竅,利水消膨,痘疹最要。
譯註:紫草味鹹甘,性寒。能滑腸通大便和利水消水腫,即有通竅的作用。但更主要的作用是涼血解毒,最適用於血分有熱的斑疹痘毒;並可用於預防麻疹。
用量:3~10克。
附:預防麻疹的用量:6個月~1歲3克,2歲~3歲6克,4~6歲9克,7~12歲12克。水煎三次分服,連服三天。
161、紫葳(凌霄花)
歌訣:紫葳味酸,調經止痛,崩中帶下,症瘕通用。
譯註:紫葳味酸,性微寒。有活血通經、行瘀止痛的作用,可治婦女瘀血不行、經閉腹痛。對於婦女子宮出血、瘀血不盡、腹部刺痛、帶下,以及瘀血結聚成塊的症瘕都可應用。
用量:3~10克。
162、地膚子
歌訣:地膚子寒,去膀胱熱,面板搔癢,除熱甚捷。
譯註:地膚子味甘苦,性寒。有清除膀胱溼熱、通利小便的作用,可治由溼熱引起的小便不利、尿道熱痛的淋病。外洗,可治面板疥癬溼瘡搔癢。本品對於清除面板溼熱的療效是較快的。
用量:6~12克。外用無定量。
163、楝根皮
歌訣:楝根性寒,能追諸蟲,疼痛立止,積聚立通。
譯註:苦楝根皮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毒,能殺蟲。蟲痛用它可以止痛,蟲積用它可以通利。
本品主要有殺蛔蟲、鉤蟲的作用,可用於蛔蟲或鉤蟲引起的腹痛。外用煎湯洗或研末敷,能治疥癬等面板病,可以殺蟲止癢。
用量:幹品:3~10克;鮮品:10~20克。
164、樗根白皮
歌訣:樗*根味苦,瀉痢帶崩,腸風痔漏,燥溼澀精。
譯註:樗根白皮味苦澀,性寒。能治久瀉久痢、白帶、子宮大出血、大便下血、痔漏出血等症,可以起到燥溼收斂的功效。並可澀精、治遺精滑精。
注:*樗(chu):音初,即“臭椿樹”。
用量:3~10克。
附:本品與“椿根白皮”功效相近。
165、澤蘭
歌訣:澤蘭甘苦,癰腫能消,打撲傷損,肢體虛浮。
譯註:澤蘭味甘苦,性微溫。有行瘀血的作用,可治月經不通或產後瘀阻腹痛;並能消散癰腫和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等症。此外,還能利小便,消浮腫病。
用量:3~10克。
166、牙皂
歌訣:牙皂味辛,通關利竅,敷腫痛消,吐風痰妙。
譯註:牙皂味辛鹹,性溫,有小毒。有開竅的作用,可以作為催嚏藥,並可作為催吐藥,能吐熱風痰涎,治突然昏迷、痰涎上湧,或中風痰多、神昏不語等症,可研末吹鼻取嚏或溫水調灌取吐。此外,本品研末外敷,有消癰腫止痛功效。
用量:1~3克。
附:本品形狀象豬牙,所以又名“豬牙皂”,功效與普通大皂莢一樣。
167、蕪荑
歌訣:蕪荑味辛,驅邪殺蟲,痔瘻癬疥,化食除風。
譯註:蕪荑味辛,性平。有除內臟風冷和殺蟲(蛔蟲、絛蟲、繞蟲)的作用,可治蟲積腹痛。外敷治痔瘡或瘻管和疥癬等面板病;內服還有消食和散面板風溼的的功效。
用量:3~6克。
168、雷丸
歌訣:雷丸味苦,善殺諸蟲,癲癇蠱毒,治兒有功。
譯註:雷丸味苦,性寒,有小毒。它的作用主要是殺蟲,可治多種蟲積腹痛,如絛蟲、鉤蟲、蛔蟲等。此外,還能治因蟲而致的癲癇和多種蟲毒而致的形瘦腹大、便血等蠱毒症。本品對小兒的治療效果較好。
用量:一次量,3~10克,一日服三次,連服三日,做成丸散吞服。
附:本品加熱能破壞藥效,所以不宜入煎劑。
169、胡麻仁(黑芝麻)
歌訣:胡麻仁甘,疔腫惡瘡,熟補虛損,筋壯力強。
譯註:胡麻仁味甘,性平。生用外敷腫毒惡瘡,熟用內服有養血補肝腎作用,能治肝腎不足的虛損病,可使筋骨堅強而有力。
此外,本品又有潤滑大腸的作用,可用於老人、產後及病後腸液枯燥的大便秘結。
用量:3~10克。
170、蒼耳子
歌訣:蒼耳子苦,疥癬細瘡,驅風溼痺,搔癢堪嘗。
譯註:蒼耳子味甘苦,性溫,有毒。有發汗祛風溼的作用,善治疥癬和細小的溼疹、溼瘡以及麻風等面板病;又治風溼性關節痺痛。對於面板病的搔癢,內服療效較好。
本品又能治風寒頭痛和風溼上攻引起的鼻流濁涕而有腥臭味的“鼻淵”症。
用量:3~10克。
171、蕤*仁
歌訣:蕤仁味甘,風腫爛弦,熱脹胬肉,眼淚立痊。
譯註:蕤仁味甘,性寒。有除風熱明目的作用,善治風熱引起的目赤腫痛、眼睛邊緣赤爛、眼球熱脹、胬肉遮睛和多淚等眼病。
注:*蕤(rui),音銳。
用量:3~10克。
172、青葙子
歌訣:青葙子苦,肝臟熱毒,暴發赤障,青盲可服。
譯註:青葙子味苦,性微寒。有清肝火明目的作用,是眼科常用藥,善治肝火熱毒引起的眼睛突然紅腫作痛,或眼生翳障、視物模糊等症。對視物不見的“青盲”症,也可內服。
用量:3~10克。
173、谷精草
歌訣:谷精草辛,牙齒風痛,口瘡咽痺,眼翳通用。
譯註:谷精草味辛,性微溫。有散風熱、清頭目的作用,對於風熱引起的頭痛、牙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和眼生翳膜等症,都可應用。
用量:3~10克。
174、白薇
歌訣:白薇大寒,療風治瘧,人事不知,昏厥堪卻。
譯註:白薇味苦鹹,性寒。最能清解血分熱邪,善治瘟熱病熱邪入於營分,舌紅口乾,午後熱盛和夜熱早涼的陰虛發熱,以及瘧疾經久不止,身熱不退等症。又治婦人血虛、陽氣偏勝發生神志昏迷、人事不知的“血厥”證。
用量:3~10克。
175、白蘞
歌訣:白蘞微寒,兒瘧驚癇,女陰腫痛,癰疔可啖。
譯註:白蘞味苦辛,性微寒。有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治小兒瘧疾和因熱引起的驚癇;並治婦女陰部腫痛及癰腫疔瘡等外症,都可以內服。
本品主要用於癰腫瘡瘍、紅腫疼痛,不但可以內服,外敷的效力也很好。
用量3~10克。
附:本品反烏頭,不能與之同用!
176、青蒿
歌訣:青蒿氣寒,童便熬膏,虛熱盜汗,除骨蒸勞。
譯註:青蒿味苦,性寒。用男孩的尿去首尾與青蒿同熬成膏,可治夜熱早涼的陰虛發熱、盜汗,以及骨蒸勞熱等症,能起到清除陰分虛熱的作用。
此外,又有清解暑熱的功效,常治傷暑的發熱和熱重寒輕的瘧疾。
用量:3~10克。
177、茅根(附:白茅花)
歌訣:茅根味甘,通關逐瘀,止吐衄血,客熱可去。
譯註:茅根味甘,性寒。功能通關竅、利小便、清血熱、消瘀血,善治熱性病引起的吐血、衄血、尿血,以及小便不利等症。肺胃有熱,亦可祛除。
用量:幹品,6~12克;鮮品,15~30克。
附:“白茅花”止血作用與茅根相同,亦用於吐血、鼻血等症。用量3~6克。
178、大小薊(大薊、小薊)
歌訣:大小薊苦,消腫破血,吐衄咯唾,崩漏可啜。
譯註:大、小薊味甘、苦,性涼,有清血熱、消腫毒、破血行瘀的作用。生用可以消癰腫瘡毒,炒炭可止各種出血,如吐血、鼻血、咳痰或唾液中帶血,以及子宮出血等症。凡是血分有熱的,都可以內服。
用量:乾的,6~10克;鮮的,30~60克。
附:大、小薊雖同是菊科植物,但為兩種不同的品種。兩者功效相同,唯小薊力量較小,消癰腫不如大薊。
179、枇杷葉
歌訣:枇杷葉苦,偏理肺臟,吐噦不止,解酒清上。
譯註:枇杷葉味苦,性平。有清肺化痰、和胃止嘔的作用,可治肺部有痰熱的咳嗽和胃熱的噁心嘔吐。此外,還可以解酒毒,除口渴。
用量:3~10克。
附:刷去毛,生用或蜜炙用。
180、射干
歌訣:射干味苦,逐瘀通經,喉痺口臭,癰毒堪憑。
譯註:射干味苦,性寒,有毒。有逐瘀血、通經閉和清火解毒、降氣清痰等作用,可治婦女瘀血不行,月經不通和痰熱上壅的咽喉腫痛、口臭以及咳嗽、痰鳴氣喘等症。此外,本品外敷又能消癰腫瘡毒。
用量:2~5克。
181、鬼箭羽
歌訣:鬼箭羽苦,通經墮胎,殺蟲祛結,驅邪除乖。
譯註:鬼箭羽味苦,性寒。有破瘀血、通月經和散風邪的作用,可以墮胎和除瘀血結聚,能治婦女瘀血不行的月經不通。此外,還有殺蟲和治風溼性關節痛的功效。
用量:3~10克。
附:孕婦禁用!
182、夏枯草
歌訣:夏枯草苦,瘰癧癭瘤,破症散結,溼痺能瘳。
譯註:夏枯草味苦辛,性寒。有清肝火、散鬱結的作用,善於消散因肝火和氣鬱引起的瘰癧和癭瘤。此外,還有能消散腹中的結塊和治風溼痺痛的功效。
本品還適用於肝火上升的目珠疼痛、頭痛頭暈以及肝火鬱結的乳痛腫痛等症。
注:癭(ying)瘤:癭,音影,生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的瘤子。小的為“癭”,大的為“瘤”。
用量:3~10克。
183、卷柏
歌訣:卷柏味辛,症瘕血閉,風眩痿躄,更驅鬼疰*。
譯註:卷柏味辛,性平。生用有破血的作用,可以消腹中瘀血積聚的“症瘕”和治經閉;並治肝風頭目眩暈,兩足軟弱、不能行走的“痿躄”,以及肺癆等。
本品焙成炭用,有止血之效,善治大便下血。
注:*鬼疰(zhu):疰,音注,是指一種能互相傳染的疾病。鬼疰,即肺癆的一種。
用量:3~10克。
184、馬鞭草
歌訣:馬鞭味苦,破血通經,癥瘕痞塊,服之最靈。
譯註:馬鞭草味苦,性微寒。有破瘀血、通月經的作用,對腹中瘀血積聚的“癥瘕”痞塊,煎湯內服,效果頗好。
本品尚有清熱消腫的功效,可治癰腫和溼瘡腫痛。
用量:3~10克。
185、鶴蝨
歌訣:鶴蝨味苦,殺蟲追毒,心腹卒痛,蛔蟲堪逐。
譯註:鶴蝨味苦辛,性平,有小毒。它的作用主要是殺蟲,並可外敷消瘡毒。善治脘腹部蟲痛,有驅蛔的療效。
用量:3~6克。
186、白頭翁
歌訣:白頭翁寒,散癥逐血,癭癧瘧疝,止痛百節*。
譯註:白頭翁味苦,性寒。有消癥瘕、逐瘀血的作用,可治頸項的癭瘤和瘰癧,及先熱後寒、熱多寒少的“溫瘧”,並止疝氣腹痛和關節痛。
本品主要功能是清熱涼血,為治熱毒赤痢的要藥。
注:百節:在這裡指周身關節而言。
用量:3~10克。
187、旱蓮草
歌訣:旱蓮草甘,生須黑髮,赤痢堪止,血流可截。
譯註:旱蓮草味甘酸,性寒。功能補腎滋陰、生須黑髮,可治腎陰不足、鬚髮脫落和鬚髮早白。又能涼血止血,可止赤痢和便血。
用量:3~10克。
188、慈菰(山慈菇)
歌訣:慈菰*辛苦,疔腫癰疽,惡瘡癮疹,蛇虺並施。
譯註:山慈菇味辛苦,性寒,有清熱、消腫、解毒的作用。凡疔瘡腫毒、癰疽惡瘡和面板風疹及毒蛇咬傷等,外敷內服均有效。
注:*菰(gu),音姑,同菇。
用量:3~6克。外用適量。
189、榆白皮
歌訣:榆皮味甘,通水除淋,通利關節,敷腫痛定。
譯註:榆白皮味甘,性平。能通利小便,可治小便短少熱痛的淋病和小便不利的浮腫病;並能通利關節而治關節腫痛。外敷,又能消腫止痛。
用量:6~12克。外用適量。
圖片
190、鉤藤
歌訣:鉤藤微寒,療兒驚癎,手中瘛瘲,抽搐口眼。
譯註:鉤藤味甘,性微寒。有清熱和平熄肝風的作用,善治小兒發高熱,肝風內動的驚癇、手中口眼抽搐等痙攣現象;並治成人肝風上升的頭目眩暈。
用量:6~12克。
附:本品不宜久煎。
191、豨薟草
歌訣:豨薟草苦,追風除溼,聰耳明目,烏須黑髮。
譯註:豨薟草味苦,性寒。有祛風溼的作用,可治因風溼引起的四肢肌膚麻木和筋骨痠痛、腰膝無力,以及風疹、溼疹搔癢等症。此外,又能聰耳明目和烏須黑髮,可治因風溼而致的耳聾、兩目視物模糊及鬚髮早白等。
用量:10~15克。
192、辛夷
歌訣:辛夷味辛,鼻塞流涕,香臭不聞,通竅之劑。
譯註:辛夷味辛,性溫。有散上部風寒的作用,善治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不聞香臭等症,有通竅的功效。
用量:2~5克。
193、續隨子(千金子)
歌訣:續隨子辛,惡瘡蠱毒,通經消積,不可過服。
譯註:續隨子味辛,性溫,有毒。有瀉水消腫和通月經、消瘀血結聚的作用,適用於水腫脹滿或多種蟲病引起的腹水、大便不利的實證。又適用於婦人瘀血不行的月經停閉,或瘀血結塊的症瘕等症。外敷,能治疥癬惡瘡。但本品藥性猛烈,並有毒,內服用量不可過多。
用量:1~3克。
附:藥用一般去殼取仁打碎紙包,壓去油(即千金子霜)。身體虛弱的病人和孕婦均忌用。
194、海桐皮
歌訣:海桐皮苦,霍亂久痢,疳 *疥癬,牙痛亦治。
譯註:海桐皮味苦,性平。能治霍亂吐瀉,痢疾經久不止。本品主要有祛風溼、殺蟲作用,可治小兒形瘦腹大、消化不良的蟲積疳疾,以及疥癬等面板風溼病。也止風蟲牙痛。
本品還善治風溼關節痛。
注:*疳 蠯(ni), ,音匿,小蟲;疳 ,即蟲積。
用量:3~10克。
195、石楠葉
歌訣:石楠味辛,腎衰腳弱,風淫溼痺,堪為妙藥。
譯註:石楠葉味辛苦,性平。有補腎、強腰膝和除風溼的作用,是治療腎虛腰膝軟弱和風溼痺痛等症的好藥。
用量:3~10克。
196、大青葉
歌訣:大青氣寒,傷寒熱毒,黃汗黃疸,時疫宜服。
譯註:大青葉味苦,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能治傷寒病,心胃熱毒的發斑發疹和汗出染衣色黃的黃汗,及面目皮膚髮黃的黃疸病,並治咽喉腫痛和面板紅腫作痛的丹毒等症。此外,還適用於流行性瘟疫病。
用量:6~12克。
197、側柏葉
歌訣:側柏葉苦,吐衄崩痢,能生鬚眉,除溼之劑。
譯註:側柏葉苦澀,性微寒。有涼血、止血、清血分溼熱的作用,可治因血熱引起的吐血、鼻血、子宮大出血,血痢等出血症;並能去頭面風溼,使因風溼脫落的鬚眉重生。
此外,湯火燙傷,可用鮮側柏葉搗爛敷患處,有止痛滅瘢痕的功效。
用量:3~12克。
198、槐實(附:槐花)
歌訣:槐實味苦,陰瘡溼癢,五痔*腫毒,止血極莽*。
譯註:槐實味苦,性寒。有清熱、涼血、燥溼的作用,可治前陰生瘡流黃水搔癢;並治五種痔瘡腫痛便血等症。本品有較大的止血功能。
注:
①*五痔:即內痔、外痔、舉痔、蟲痔、脫肛。
②*莽(mang):音蟒,粗魯的意思。這裡借作“大”解。
用量:3~10克。
附:本品又名“槐角”,性質沉降,能催生墮胎,孕婦忌用。
“槐花”,功效與本品相近,但止血的作用較強,治療痔瘡腫痛的
199、瓦楞子
歌訣:瓦楞子鹹,婦人血塊,男子痰癖,癥瘕可瘥。
譯註:瓦楞子味甘鹹,性平,有散瘀血、消痰積的作用。凡瘀血不行、癥瘕和痰聚胸脅的痰癖症,用它都有效。
此外,瓦楞子還能制酸止痛,對胃酸過多的胃病有效。
用量:6~12克。
附:本品散瘀消痰宜生用,打碎先煎;制酸止痛宜煅研末用。
200、棕櫚子
歌訣:棕櫚子苦,禁洩澀痢,帶下崩中,腸風堪治。
譯註:棕櫚子味苦澀,性平。有澀腸止瀉痢和止血的作用,可治久瀉久痢、白帶或子宮出血不止,以及腸風下血和鼻出血等症。
用量:3~10克。
附:現在一般臨床應用,均用棕櫚皮,炒炭,稱棕櫚炭,治各種出血不止。用量與本品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