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素畏寒怕冷,後背發涼,顯然乃陽氣不足,不能溫煦體表之故。
除了年紀稍長多,很多年輕人因過度損耗,導致形氣虛弱,氣血執行差,手腳冰涼,抵抗力弱,也老是感冒,鼻炎發作等等,這都是陽氣不足導致的抵抗力衰弱。
這就是面板奏裡不能抵禦風寒之邪。體表多抵抗力差比較嚴重,故而平日常感冒,稍感受涼則陽氣閉在裡,鬱而不通,營衛不相和諧,而見惡寒,身重;風寒之邪傷肺,肺氣不利,則鼻塞,輕咳。
陽氣虛弱,肯定是被寒抑制在體內,這個時候也會有出冷汗多人出現就是因為衛氣不足,則汗液不能與之諧和,故而凌晨時汗出。
治以益氣和營,助陽解表。
案例分析:
金某,女,。畏寒怕冷,伴鼻塞反覆3年,常因受涼而發病。3年來易感冒,受涼即感惡寒、鼻塞、輕微咳嗽,身重,口服感冒藥,效果不顯,必靜滴抗生素。
現症:平素畏寒,後背發涼,洗澡後尤甚,凌晨全身冷汗,時有入睡困難,納可,二便調。察其:舌質淡紅,苔少;脈細。
診其為:陽氣,虛弱、衛表不固畏寒。治法:益氣和營,助陽解表。
處方:
生黃芪,白朮,防風,茯苓,桂枝,白芍,麻黃,細辛,附子(開水先煎),當歸,生薑,炙甘草。4劑,水煎服,日
1劑。
服藥後,畏寒改善,仍有夜汗。效不更方,加減後連服12劑,諸症均減。
因患者初診時訴既往服用黃芪則胸部憋悶,氣短不足以息。因此初診時告知病人黃芪乃治本病所必需,先予小量試用,若有不適則停藥。
但連續服藥8劑後無不適,且症狀逐漸減輕,故加大生黃芪的用量以增強益氣固表的作用。
方解:方取玉屏風散、桂枝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方。
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為主,扶正祛邪兩顧;麻黃附子細辛湯則溫陽解表;桂枝湯則和營衛調陰陽以發表。加當歸補血益陰,茯苓健脾寧心。
二診時畏寒症改善,無口乾,口苦症,仍有夜汗,上方加木香行氣,與補虛藥同用,可奏補而不滯之效。三診畏寒減,以後背手足發涼明顯,出汗減少,夜眠改善。前方加生龍牡重鎮斂陰止汗,增加、附子、生黃芪用量
四診時全身畏寒症減,手腳稍感發冷,精神好轉,心急則汗出,夜眠尚安。故予上方加炒棗仁、仙鶴草養血安神,斂陰止汗,以收全功。合三經方以求益氣、溫陽、和營衛,兼以祛邪。從複診情況看,若劑量稍增,或可更快痊癒。
#快問中醫超能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