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
痰
所謂“痰”,一般是指呼吸道分泌、由口中排出的一種黏液。
中醫之“痰”是一個特殊的病因概念,它是一種病理產物。是風、寒、暑、溼、燥、火等外邪或七情、飲食、勞逸等內傷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所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
痰為百病之源
古人說:“痰屬溼,為津液所化。蓋行則為液,聚則為痰;流則為津,止則為涎。”中醫理論認為,氣、血、津液是人體三大重要物質,這三種物質在體內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且要周流不息,如果某種致病因素導致津液流行不暢,就會產生“痰”,或稱“痰飲”“痰溼”“痰涎”等。“百病多因痰作祟”“痰飲為患,十人居其七八”,可見在中醫眼中,許多疾病都是由“痰”引起的。
用古人的話來概括痰:“其為害,上至癲頂,下至湧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來去無端,聚散靡定,火動則升,氣滯則盛,風鼓則湧,變怪百端,故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藏痰之器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出自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痰證》。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指出了脾臟在肺系痰證的發病、病機及治療中的重要性。脾居中焦,為陰髒,主運化,升清降濁,與胃相表裡。若因飲食不節、或過食肥甘厚味、或嗜食生冷瓜果、或外感六淫之溼、或久臥溼地、或久淋雨溼、或思慮過度、或憂思煩擾、或勞累過度等,損傷脾胃功能,導致脾失健運,運化無權,水液運化輸布失常,清者不升,濁者不降,滯留胸膈,聚爾為痰。脾肺之間透過經絡和功能上的聯絡,脾臟病變可以加重肺系痰證。
痰的分類
(1)痰的有形和無形之分
“有形之痰”即看得見的痰。如鼻炎引起的鼻流黏涕或黃濁涕;呼吸道感染,如氣管炎、肺炎等引起的咳嗽吐痰;胃炎等引起的嘔吐黏液;慢性腸炎引起的大便洩瀉夾白色黏液;體表或體內各種質軟、不紅、不痛的包塊,如皮下脂肪瘤、甲狀腺良性瘤、頸淋巴結腫大、卵巢囊腫等。
“無形之痰”即看不見的痰。也是抽象之痰,也是中醫的特色病因。如:眩暈、失眠、心悸、癲狂、痴呆、中風昏迷、口眼歪斜、咽中有異物感、氣喘、腹瀉、四肢關節腫痛、肢體麻木等病證,都可因痰引起。這種痰的存在,要根據臨床表現綜合分析後才能判定。
(2)其他分類:痰的虛、實之分;痰的寒、熱之分;痰的風、溼、燥之分;痰的清、濁之分;痰的病位之分:心痰、肺痰、腎痰、肝痰,脾痰;以及痰的新、沉之分等等。
中醫治“痰”的方法
清代醫學家尤在涇在其所著《金匱翼》一書中,提出了攻、消、和、補、溫、清、潤等治痰7類方法。具體方法則有:疏風化痰、輕宣燥痰、溫化寒痰、清熱化痰、燥溼化痰、益氣化痰、祛瘀化痰、消食化痰、溫開化痰、涼開化痰、理氣化痰、利咽化痰等等還有很多。
化痰中藥臨床辨析
一、化有形之痰的中藥
1.錦燈籠性寒、味苦;歸肺經。功效:清熱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
2.穿山龍性微寒、味苦;歸肝、肺經。袪風溼,活血通絡,清肺化痰。
3. 冬瓜子:性涼味甘;歸脾、小腸經。功效:清肺化痰,利溼排膿。
4. 澤漆:性微寒、味辛、苦,有毒。歸大腸、小腸、肺經。功效:利水消腫,化痰止咳,解毒散結。
5. 虎杖:性微寒、味微苦,歸肝、膽、肺經。功效:利溼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6. 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功效:理氣健脾,燥溼化痰。
7.枳實:性溫、味苦、辛、酸,歸脾、胃、大腸經。功效: 破氣除痞,化痰消積。
8.佛手:性溫、味辛、苦,歸肝、脾、胃、肺經。功效:疏肝解鬱,理氣和中,燥溼化痰。
9.香櫞:性溫、辛、微苦、酸,歸肝、脾、胃、肺經。功效: 疏肝解鬱,理氣和中,燥溼化痰。
10.萊菔子:性平、味辛、甘,平。歸肺、脾、胃經。功效: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11.雞矢藤 :性微寒、 甘、苦,歸脾、胃、肝、肺經。功效: 消食健胃,化痰止咳,清熱解毒,止痛。
12.白芥子 :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功效:溫肺化痰,利氣,散結消腫。
13.白前:性微溫、味辛、苦,歸肺經。功效:降氣化痰。
14.川貝母:性微寒、味苦、甘,歸肺、心經。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
15.浙貝母:性寒、味苦,歸肺、心經。功效:清熱化痰,散結消癰。
16.瓜蔞:性寒、味甘、微苦,。歸肺、胃、大腸經。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
17.竹茹:性微寒、味甘,歸肺、胃經。功效: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18.前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肺經。功效:降氣化痰,疏散風熱。
19.桔梗:性平、味苦、辛,歸肺經。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20.胖大海:性寒、味甘,歸肺、大腸經。功效:清肺化痰,利咽開音,潤腸通便。
21.紫蘇子:性溫味辛,歸肺,大腸經。功效: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22.紫菀:性微溫味苦、辛、甘,歸肺經。功效:潤肺化痰止咳。
23.款冬花:性溫味辛、微苦,歸肺經。功效: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24.馬兜鈴:性寒、味苦、微辛,歸肺、大腸經。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腸消痔。
25.白果:性平、味甘、苦、澀,有毒。歸肺經。功效:斂肺化痰定喘,止帶縮尿。
26.華山參:性溫、味甘、微苦,有毒。歸肺經。功效:溫肺祛痰,止咳平喘。
27.羅漢果:性涼、味甘,歸肺、大腸經。功效: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潤腸通便。
28滿山紅:性寒、味苦,歸肺經。功效:止咳祛痰平喘。
29.絞股藍:性寒、味甘、苦,歸脾、肺經。功效:益氣健脾,化痰止咳,清熱解毒。
30.冬蟲夏草:性溫、味甘,歸腎、肺經。功效:補腎益肺,止血化痰。
31.南沙參:性微寒、味甘,歸肺、胃經。功效:養陰清肺,清胃生津,補氣,化痰。
二、化無形之痰的中藥
1.半夏:性溫、味辛,有毒。歸脾、胃、肺經。功效: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2.天南星:性溫、味苦、辛,有毒。歸肺、肝、脾經。功效:燥溼化痰,祛風解痙;外用散結消腫。
3.禹白附:性溫、味辛、甘,有毒。歸胃、肝經。功效:祛風痰,止痙,止痛,解毒散結。
4.旋覆花:性微溫、味苦、辛、鹹,。歸肺、胃經。功效:降氣行水化痰,降逆止嘔。
5.貓爪草:性微溫、甘、辛,歸肝、肺經。功效:化痰散結,解毒消腫。
6.竹瀝:甘,寒。歸心、肺、肝經。功效:清熱豁痰,定驚利竅。
7.天竺黃:性寒、味甘,歸心、肝經。功效:清熱化痰,清心定驚。
8.海藻:性寒、味鹹,歸肝、腎經。功效: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9.昆布:性寒、味鹹,歸肝、腎經。功效: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10.黃藥子:性寒、味苦,有毒。歸肺、肝經。功效:化痰散結消癭,清熱解毒。
11.海蛤殼:性寒、味鹹,歸肺、胃經。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
12.海浮石:性寒、味鹹,歸肺、腎經。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利尿通淋。
13.瓦楞子:性平、味鹹,歸肺、胃、肝經。功效:消痰軟堅,化瘀散結,制酸止痛。
14.礞石:性平、味鹹,歸肺、肝經。功效:墜痰下氣,平肝鎮驚。
15.殭蠶:性平、味鹹、辛,歸肝、肺、胃經。功效:祛風定驚,化痰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