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豆腐腦被分成了鹹甜兩派,在吃水果蔬菜的時候,也有削皮派和不削皮派。
至於削皮的人,他們會覺得:皮上全是殺蟲劑,味道又硬又澀!不用削皮就能吃?
對不削皮黨來說,有人純粹是因為懶惰,有人則認為:蔬果的精髓和營養都在皮裡面!
現在,從營養與食品安全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吃蔬菜水果要不要削皮?
首先回答:是的。
普通果蔬,如蘋果,葡萄,黃瓜,西紅柿,甘薯,紫皮茄子等,皮下營養密度較高的部分。
由於果蔬皮本身含有較多的營養成分[1],同時比“果肉”熱量低,因此其營養密度較高。
但是請注意,這裡只是說營養密度,並不一定指營養價值。
二者之間的區別在哪裡?
養分密度(營養中的養分密度)純屬指養分含量與能量的比率。
而且營養價值也需要考慮到進食者自身的需求。
果皮確實值得食用,因為它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同時還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具有良好的營養價值。
但是從營養價值上來看,還是要綜合考慮適口性、可食性、方便性等。
首先講水果皮。
就拿桃子(核果類)來說,看看下面的圖片
每天我們所說的果皮,指的是外皮,吃的果肉可以是中皮。(柑橘等柑橘類,其食用果肉為內皮。)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科學家們推測,水果的果肉如此甜,是因為它可以提供一些甜頭,吸引動物和人類來吃,這樣它的種子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傳播。
既然是這樣,為什麼還要再長一層味道不好的外皮呢?
害怕被昆蟲攪和啊!
儘管蟲子也很想吃甜的果實,但果子不幹!
他們心想:“你吃了種子又不能快遞給我,吃完果肉,種子掛在樹上,想得挺美!”
水果中“硬”的成分,主要來自不可溶的膳食纖維,如纖維素、木素等。
對人而言,這些成分的味道會更差,而對昆蟲而言,則是直接的閉門羹。
而且果皮中的“難吃”,如葡萄皮、李子皮等,其苦澀感來自於一種叫做“植物化學物質”的物質。
他們通常還具有抗氧化性,而且多數對昆蟲具有毒性,自身具有化學殺滅作用。
而水果、果皮中含有更強的殺蟲劑成分——精油。
例如柑橘類水果,其表皮可用於去除冰箱內的異味,這是因為它含有這些成分。
所以大多數普通可食用的果皮,確實含有更多的抗氧化物和膳食纖維,值得一吃。
但是與此同時,他們也特地讓皮毛長得那麼難吃,要不然活不到今天。
再加上蔬菜的皮。
“蔬菜皮”實際上是指植物根莖的表皮(不含瓜果,瓜果包著種子,與水果原理相似)。
菜皮更多的意義在於支撐和保護,因此不如水果有心機,所以老皮和嫩皮的化學成分差別不大,只是口味不同而已。結果表明,與其它部位相比,蔬菜皮的營養價值沒有顯著變化。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看外表,以及面板是否可以洗乾淨。
有些水果和蔬菜看起來像是“不想讓你吃皮”。例如有毛髮的獼猴桃,堅硬的牛油果,能當武器的菠蘿,硬到嚼不動的蘆筍等,這些都不要硬吃了。
若果蔬皮太硬,不能溶解的膳食纖維太多,反而對消化不利,甚至阻礙營養物質的吸收。
從理論上講,剩下的果蔬,只要你覺得它們看著能吃,那麼只要清洗得足夠乾淨,就可以吃了,而且確實可以獲得更多的抗氧化物和膳食纖維。
但在“清潔”這一點上劃重點!
食用皮革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灰塵,二是農藥殘留。
對馬鈴薯、甘薯、山藥等食物,表皮起皺,不易清潔,如果不能保證徹底清潔,最好不要食用表皮。
對殺蟲劑噴灑要求較多的品種,如油桃、葡萄、梨子等,如果是在可靠的大商超購買,或直接購買有機蔬菜,殺蟲劑殘留的機率就會降低很多,完全清洗後可帶皮食用。
在市場上購買的,或不確定是否有農藥殘留,最好是削皮食用。
此外,蘋果的外皮通常會因為保鮮的原因,需要打上一層食用蠟,這層蠟是無害的,可以洗淨後吃,但如果真的擔心,也可以削皮後吃。
此外,其它低風險水果如藍莓,有機葡萄,車釐子等,經過良好的清洗後,可以帶上果皮一起食用。
順帶附上清洗果蔬外皮的小竅門:先用清水沖洗,然後浸泡10-15分鐘[3],再用輕微的摩擦(如鹽)摩擦外皮,然後用清水沖洗,或用一些果蔬清潔劑協助清洗,果蔬清潔器也可以。
最終結論如下:
一、大多數水果蔬菜的果皮更有營養,富含抗氧化物,而且纖維含量更高。
二、注意避開農殘雷區,確保水果、蔬菜的清潔。
三、果蔬皮裡面有營養,其他食物裡面也有營養,如果不需要自己勉強,吃別的食物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