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同屬多種橘類的果皮。因其入藥“陳久者良”,故又稱陳皮,也是中藥“六陳”之一。廣州新會地區產者質量為佳,又稱廣陳皮、新會皮。常生用或炒用。
一、功效應用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乃脾肺二經氣分藥。
功效能理氣調中,燥溼化痰。其特點善調中焦氣機,善祛溼痰,乃治脾胃脹悶、痰溼之要藥。黃元御言其為行鬱理氣之佳藥。
常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古書中只論橘皮,還未有陳皮、青皮之分)主胸中瘕熱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通神。”
《別錄》:“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氣衝胸中,吐逆霍亂,止洩,去寸白。”
《本草綱目》:“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痎瘧,大腸閉塞,婦人乳癰。入食料,解魚蟹毒。”
《長沙藥解》:“降濁陰而止嘔噦,行滯氣而瀉鬱滿,善開胸膈,最掃痰涎。”
《本草備要》:“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利水破癥,宣通五臟,統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溼之功。”
二、配伍應用
1.用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噁心嘔吐等證。橘皮氣香性溫,能行能降,具有理氣運脾、調中快膈之功。治脘腹脹滿或疼痛等證,常配伍枳殼、木香等理氣止痛之藥。
若治胃失和降,噁心嘔噦,常配伍生薑,即橘皮湯。
黃元御言:“橘皮破壅塞而掃瘀濁,生薑降衝逆而行凝滯也。”
若治嘔吐而見痰熱者,常配伍竹茹、黃連等,即溫膽湯。
若治肝氣乘脾所致的腹痛洩瀉,常配伍白朮、白芍、防風,即痛瀉要方。
若治脾胃氣虛而消化不良者,常配伍於四君子湯之中,即異功散。
若治胸脅脹滿,寒熱嘔噦,心下堅痞,常配伍桔梗、半夏、枳實,即桔梗湯。
黃元御言:“降濁止嘔,行滯化痰,而和平條達,不至破氣而損正,行鬱理氣之佳藥也。”
汪昂言:“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升藥則升,降藥則降。為脾肺氣分之藥。”
2.用於溼濁中阻所致的胸悶腹脹、納呆倦怠、大便溏薄、舌苔厚膩,以及痰溼壅滯、肺失宣降、咳嗽痰多氣逆等證。橘皮既能理氣,又能燥溼。治溼滯脾胃所致以上諸證,常配伍蒼朮、厚朴、甘草,即燥溼健脾之名方平胃散。
若治脾虛胃逆,濁陰不降之噦逆,常配伍人參、甘草、竹茹、生薑等,即橘皮竹茹湯。
若治胸中痺塞,短氣,常配伍生薑、枳實,即橘枳生薑湯。
若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可於橘枳生薑湯中再加人參、白朮、茯苓,即外臺茯苓飲。
若治溼痰證,見咳嗽痰多,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者,常配伍半夏、茯苓、生薑等,即燥溼化痰名方二陳湯。
《珍珠囊》:“有甘草則補肺,無甘草則瀉肺。”
汪昂言:“陳則烈氣消,無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名二陳湯。”
3.用於行補藥之滯。橘皮有理氣之功,與大劑補氣藥同用,既能健運脾胃,又能起到補而不滯作用。
治脾虛氣陷證,見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證,常配伍人參、黃芪、當歸、甘草、白朮等,即補中益氣湯。方中重用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故為君藥;人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藥;當歸養血和營,且能助人參、黃芪補氣養血,陳皮則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炙甘草還可調和諸藥,共為使藥。方劑立意清晰,配伍嚴謹,君臣佐使各司其職,實學習組方之典範。
三、用法用量
橘皮常入煎劑,也可做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十餘克;若治胸中痰飲,也可用至幾十克以上,如外臺茯苓飲。
汪昂言:“治痰咳,童便浸陋;治痰積,薑汁炒;治下焦,鹽水炒。核去皮炒用。”
四、應用注意
橘皮辛散溫燥,溫能助熱,故舌赤少津、內有實熱者須慎用。
李東垣言:“有白朮則補脾胃,無白朮則瀉脾胃,然勿多用也。”
汪昂言:“多服久服,損人元氣。”
附藥:橘核、橘紅、橘葉的功效與應用
1.橘核的功效與應用
橘核為橘的種子。味苦、性平。歸肝經。功能行氣散結止痛。常用於疝氣、睪丸腫痛及乳房結塊等證的治療。
橘核破氣力強,故用量不宜過大,常用量幾克至十餘克。體弱者當慎用。
2.橘紅的功效與應用
橘皮去掉內部白色部分後,曬乾即為橘紅。因其去白留紅,故名橘紅。味苦、性辛溫。功能理氣寬中,燥溼化痰。常用於咳嗽痰多及食積不化等證而非熱象者的治療。
李東垣言:“若補脾胃,不去白(即橘皮);若理胸中肺氣,須去白(即橘紅)。”
汪昂言:“入補藥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
3.橘葉的功效與應用
橘葉為橘樹之葉。味辛、性苦平。歸肝經。功能疏肝行氣,消腫散結。常用於脅肋作痛、乳癰、乳房結塊及癥瘕等證的治療。
汪昂言:“去白名橘紅,兼能除寒發表。核治疝痛,葉散乳癰。皆能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