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消渴病作為臨床常見內科疾病,與現代醫學糖尿病的臨床特徵基本相似,在臨床上常以消渴病作為糖尿病的中醫病名,因糖尿病的病型表徵屬消渴病的範疇。消渴病主要臨床表現:多飲、多食、多尿以及消瘦和尿甜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狀表現為:多飲、多尿、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以及尿糖(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超過9.0mmol/L)。

據相關統計,目前全球的20到79歲的糖尿病患者共有4.25億,而我國佔其中1/4以上。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亦逐年增長,因此,對消渴病(糖尿病)的研究逐漸引起關注和重視。

古代對糖尿病病因的分析:

《黃帝內經》中提出五臟虛弱、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外感六淫等與消渴的發病有關。晉代王叔和在《脈經》中闡述道:“消中”是因脾胃虛弱,而口渴、口乾需飲水過多者,飲食也過多者,都屬於脾虛。因此臟腑虛損亦是消渴病的一大病機。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飲食不節,常年累積,可導致三焦熱盛,五臟乾燥,因此表現為“渴”。由此可見飲食不節、房勞過度等亦可導致消渴的發生。

兩晉以後由於玄學的興起,盛行服食丹藥(多是偏燥熱的溫燥壯膽丹藥),導致燥熱內生,津液耗傷過度而導致消渴病。

早期中醫認為消渴病的發病機制主要在於陰津耗傷,因此在消渴病的治療上多以陰虛立論。

古代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方藥:

《傷寒論》中雲:“若渴欲飲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仲景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消口渴欲飲水,口乾舌燥。男子飲一溲一(喝多少就尿多少),以腎氣丸治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用三黃丸治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方用黃芩、黃連、大黃可根據季節變化相對調整用量,體現中醫治療消渴用藥之靈活。黃連丸、豬肚丸、茯苓丸等治療陽明腑實,消渴引飲,洩熱止渴等具有通腑洩熱、養陰益氣等功效極具使用價值。

《聖濟總錄》中應用人參湯治療消渴,發作有時,心脾有熱,飲水無度之症,方用人參、麥門冬、知母、黃連、葛根、白茯苓、淡竹根等益氣養陰,清熱利水解毒。

古代中醫治療糖尿病皆有各自之神法,方藥不同,但殊途同歸,最終都能達到治療糖尿病的效果,能被《中醫方劑大辭典》收錄在內的方劑都有不錯的藥效,古人在中醫方劑摸索上各顯神通,對當今的中醫藥發展和應用以及西藥的研究提供了厚實的背景和知識。

13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3.5公分肝癌患者,服用中藥1個月病灶消失,之前患者想過放棄